编者按:近年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以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通过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我校在大学生创业实践取得一定成效,在 2022年荣获“挑战杯”、第八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首届北京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多个大赛的个人与集体奖项。为进一步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激励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水平,我校同时开展创业奖学金评选活动,对优秀创业团队和优秀创业个人予以奖励。特邀请优秀创业奖学金获得者和团队创业项目介绍人,为我们讲述关于挑战自我的故事。
一、努力,点燃创意星光
从“最初简单的创意”,到“造福大家的方案”———提及创新创业的初心,来自民商经济法学院的朱云哲这样总结道。在凭借着“Harbour———私人治愈减压一站式平台”获得优秀创业团队奖学金的他看来,创业过程虽然艰难,但却是克服与探索并重。“把一个满足个人需求的想法,改造成一个能造福大家方案的过程是艰苦但快乐的。”他表示,在参加创业训练的过程中,真正看到了创新和实践的力量,看到了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永恒的供需对接问题,体会到了国家当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我们之前更多的是作为接受服务的一方,体会不到背后的曲折和构思的巧妙,但现在我们转换了身份,站在供给方的立场上,必须多考虑多构思多策划,这极大地磨砺了我们之前略显浮躁的心性,让我们真正意识到大学生不只是只会死读书的‘书本人才’,更是能真正为社会公共利益发光发热的国家的未来人才。”
“我们一直给自己的定位是一家社会企业。”来自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陈禹行则对他的“赋爱科技”项目有着不同的规划。在他看来,社会企业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尝试解决社会上现存的一些问题,而“赋爱科技”这一创业项目的初衷,便是希望通过项目中的一些技术和构思去帮助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解决他们生活上的问题。在创业的过程中,他深刻地感受到创业从来不是一个优雅的、轻松的过程,反之,在校内学术训练的严谨、稳重在创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带领着团队在一年时间内实地调研了17家养老服务机构以及康养中心,收集了2000多份有效问卷,这才有了赋爱产品的三次迭代以及最后的斩获大奖与融资。而这份努力,也让他获得了优秀创业个人奖学金,同时作为公司创始合伙人,他代表公司在创业类赛事的最高殿堂“互联网 +”大赛中刷新学校历史最优成绩,斩获北京市特等奖的成绩。
来自商学院傅泽豪凭借“法大仁·社企法律”获得了优秀创业团队奖学金。面对乡村法治建设难题,他们决定一起创立“法大仁·社企法律”团队,立志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促进乡村法治建设。“创业是勇敢者的游戏,在和其他创业者的交流中,我所见过的失败远远多于成功,选择创业往往就意味着选择失败,面对一个高度不确定的复杂环境,谁也不可能说自己有百分之一百的成功把握,我们当然也不例外。但是我们坚信,生活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去体验,去奋斗,去追求我们所热爱的一切,无论结果如何。用我们一起创造的‘法大仁’,助力乡村的每一片田野都洋溢着法治的光辉。”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法大仁”团队努力奋斗,成为首届京彩大创“百强团队”,获得沙河创业园区入驻资格,同时还得到包括向光奖、社会企业国际青年大赛银奖等多项商业向善方面的荣誉,充分发掘项目内在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真正实现了商业和公益的完美结合。
“历史绝不止眼前的模样”,来自人文学院陈大炜回忆着自己的创业之旅、成长之路的起点,青年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创业的种子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凭借着“家礼人新文化智库”项目,他获得2022年优秀创业个人奖学金。2021年的夏天,他和团队踏上西部戈壁滩,用一串串脚印勾勒出来时的轨迹,也丈量出现实与理想的距离。以书写对抗遗忘,以影像守护记忆,以文化涵养时代,这便是他们创业的初衷。“千淘万沥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在一次次的项目打磨中,他愈发能够看清未来的方向,也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躬逢盛世,与国家民族同频共振、相向而行,”在采访中,他也期待着与读者们共勉,“心向苍穹,阔步前行,衷心祝愿我们每一位青年人都能找到热爱的领域,为之努力耕耘、收获成长。见自己,见天地,见初心。”
二、凝聚,助力梦想实现
“团队的力量不可小觑。”对于每一个团队创业项目来说,每一次突破、每一个成果,都是团队所有成员努力的结晶。“明法人———乡村法律明白人培训平台”团队由我校唐睿晨、那仁托娅、戚涵、张晔彤四位成员组成。团队作品于2022年作为北京市级创业项目成功立项,并于2023年获“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特等奖。以中央颁布的《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规范(试行)》为政策支撑,“明法人”创业团队搭建了“明法人”乡村法律明白人培训平台,旨在设计一个为乡村“法律明白人”提供适时、快捷、方便的教育培训、咨询服务的平台方案,解决“法律明白人”培养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助力乡村法治振兴。面对平台的运营、资金流的管理、推广方案的设计等困难,团队成员没有知难而退,几乎从零开始学习市场营销、产品运营、风险控制等理论知识,最终能够将之熟练运用于项目中,解决创业过程中一道道难题。团队成员始终保持较高凝聚力和执行力,不断努力、付出,共同商讨创新性想法,学习创业理论知识,进行实地调研,为平台构建和完善献策献力。
成立于2020年10月的“微法通”项目,是一个专注于小微企业的法务咨询平台,旨在为小微企业、乡镇企业提供专业且优惠的法务助手服务,致力于服务初创、规模较小、尚未建立法务部门的小微企业及乡镇企业。平台建立的出发点在于利用强大的校友资源作为后盾,为小微企业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为小微企业节省企业的创办成本以及运营成本,帮助小微企业快速成长。目前,微法通累计为各种公司、企业提供了法律助手服务计数十次,并与数位客户达成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在前序与真格基金、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校区国防科技园合作的基础上,已与延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民营科技园与昌平区宏福科技园两方达成了初步的场地与技术合作,并逐步推进与其他企业的战略合作。
“追求梦想的信念”,由赵海蒙、杨智卓、邱子恒、方李濠、韦霁恒五人组成的“仲裁 e能通”项目团队的这样评价他们的创业动力。“仲裁e能通”是一个旨在打破传统人对人服务模式,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将人的需求活动与法律知识及法律业务打通的智能咨询法律服务平台。该平台的核心功能是通过多平台、多端口架设服务链接,为用户提供智能咨询服务,此外也提供法律知识图谱查阅、标准化法律服务、法规案例查询、律师匹配服务和法律知识科普等功能,以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在创业过程中,团队面临着许多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但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想法和特长取得最好的效果,如何把握机会和创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优势,如何冷静思考和果断决策处理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参与仲裁e能通这个创业项目,让我们感受到了创新、挑战和成就。”团队成员如是说。
“每个大学生寒窗苦读考来北京,离开家乡的时,都会有一些故土情怀,我也不例外。从西北县城来到北京,我时常想起我的家乡———甘肃临洮县,想起那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岳麓山。”对家乡的浓浓深情融合北京文旅先进的集章概念,e章游项目团队创始人萌生了“为家乡做出一款适用于乡村文旅产业的集卡盖章小程序,把家乡的美带给更多人”的想法。他集结了对信息资源传递具有绝佳敏锐度的贺思睿,擅长根据创业过程中的市场变化及时修改方案细节的侯安琪,具有经济头脑擅长财务管理的陈思扬,擅长将想法绘制成精美美工设计的张雪,五个人一起一步步将团队的创意点落到现实。他回忆团队开展实地调研与活动开展的经历,在2022年除夕厚厚的雪地中,黎敉与临洮“返家乡”小组为游客发放集章地图,提供灯会集章解说服务;在2023年春风里、B站直播中,团队成员一起用双脚丈量过岳麓山的每一条道路,将二维码铺设到每一个景点。“一起向梦想出发”,是他们创业旅程的最好写照。
在团队组建后,“Harbour私人治愈减压一站式平台”团队的四名成员最先考虑的是创业的方向以及创意,在几次线上会议的头脑风暴后最终关注到了社会心理以及睡眠健康这个热点问题,并以此作为创业方向。“Harbour这个名称,取其‘港湾’的意义,希望能给我们的用户提供一个心灵栖息的优质港湾。”主创团队这样解读他们的项目名称。在整个创业项目中,成员们最大的提升在于团队内部,即与别人合作、交流、分享的能力。“作为一个团队一起进步,我们除了结果以外,更收获了大局意识、协同精神和服务精神。创业绝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他恰恰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一幕大剧。”
三、奉献,收获百炼成钢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是一次次把握机遇的尝试,磨练出他们的坚韧、自信、果断;是一次次团队成员的协作,磨合出他们的尊重、团结、共进。比起在创新创业旅途中的收获,这些敢于挑战自我的青年人们更期待着自己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够让每一个有需要的人得到满足,能够解决当下社会存在的痛点,能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奉献和回馈这滋养了万千人民的祖国大地。创业之路道阻且艰,但创始的初心仍铭记在心:帮助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赋爱科技”、记录民族发展史诗的“家礼人新文化智库”、助力乡村振兴的“明法人———乡村法律明白人培训平台”……正如“e章游”项目团队所说的,创新创业团队付出的努力或许是“小小的一朵浪花”,但创业过程中,这朵浪花会在未来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当代青年怀抱理想、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善作善成,更多的大学生正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立足于现实,投入热情与智慧,探索未知的蓝海! (来源:学生处 文字整理:王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