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柳烟幕,春日是清明。云暗雨纷纷。遥知春锄为动,牛龙赶未晴。为和农君喜新年,举步以为卮,采枝更唱青。
力尽食残兴阑珊。料父祖祭已,因闲叹然。春花叩问耕耘。万顷石田谁曾开?有人兴归灼洒、三代驯传。今日请归,看遍野梯山;知雨后、千里忽伏,五土兴然。
未学韵律,未识词牌,随手一篇以庆。
清明有两事:祭祖与踏青。
清明所纪,其实是春。《淮南子》称,春分后十五日,则清明风至。《逸周书·时训》曰:“清明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其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虽然清明在节气上已远离立春,但时至清明,烟雨迷蒙,娇花多醒,绿意初深,山野舒展,云低水起,天地清爽,草叶新洗,盎然的春意已经笼盖了整片大地,无论大地上最偏远的角落,还是最隐蔽的细节均可寻觅到春影,在可以见到太阳的时候,春的号角在温和的太阳中响起,耐心地等待流云尽去,此番景致,分外震动,终于深知自己也被纳入春的世界中,实在不可不赏。
微雨是清明的灵魂。这一天,太阳刚回归北半球不久,“蒙蒙细雨是正常的天气。无雨是异常,大雨同样是异常。”微雨的到来总是恰到好处,雨幕轻遮未掩,新绿四下翻妆,更显出天地一片清新明亮。梁人萧绎冒雨寻春时曾心生感叹,妙手得之:“风轻不动叶,雨细未沾衣;入楼如雾上,拂马似尘飞。”(《咏细雨》)
春当耕种。清明是温暖和雨水的预告:清明前后,气温回暖,万物生新;且自清明雨幕落后,雨水渐增,至谷雨明显增加,百谷生长。时当此日,植树造林种甜菜,皆所适宜,何不耕种?备好劳力,勤恳耕耘,无违农时,人定胜天!
清明还要祭祖。祭祖是一件顶大的事情。清明本是起源于周代祭祀祖先的礼仪,后来才因日期相近,而慢慢与寒食、上巳合成一个节日。百姓可以踏青扫墓,拔除新草,为祖先整理出一个安静的墓所,正合天降细雨,既营造了肃穆的氛围,又不会逼人离去。人们对清明扫墓的原因有所猜测:或许是农业上将要用力气,而怀念先祖之猛力、多知与勤奋,并祈求来年丰收的保佑;或许有植物生长,为避免打扰祖先清净,而特意前来除去;或许是心感必须出门游春而创设的理由,又或是对自己将要勤勉而向先祖作的誓言……总之,祭祖是顶大的事情,与清明紧紧捆绑在一起,我们继承先祖的土地与积累、意志与技能、心愿与追求,继续耕耘这虽艰难搏斗才能征服却美丽的山河、这虽困难苦累不得偷闲却美好的人生。
总之,清明是我们的好节日。祭扫一事,虽然严肃,却并非沉重,我很愿意从游赏的角度赞颂清明:万物新生,天地迷蒙,当作游赏;细雨微披,温和舒沁,宜作游赏;一日初歇,远届清扫,可作游赏;花草俱生,可为点心饮品,岂可不作游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