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

报刊:《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漫游中国政法大学

    摘要:来北京旅游的人,尤其是一心向往京城、趁着假期来首都观光的游客们,有两个景点是必去的。一个是长安街一带的故宫、天安门,另一个是位于北京郊区的八达岭长城。但人们往往忽略了在去往...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人说中国政法大学走上了更为广阔的发展道路,但法大人不敢这么说。他们清楚学校艰难发展 的历史,他们明白学校走过的曲折道路。他们只是像拓荒牛一样,低下头来继续耕耘,开始新一轮的奋 斗。然而他们相信,学校的明天是美好的,在所有热爱法大的人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政法大学的明天 一定会更美好。

漫游中国政法大学

   期次:第650期   作者:裴圣   查看:298   




  来北京旅游的人,尤其是一心向往京 城、趁着假期来首都观光的游客们,有两 个景点是必去的。一个是长安街一带的故 宫、天安门,另一个是位于北京郊区的八 达岭长城。但人们往往忽略了在去往八达 岭长城的路上必须经过的一个地方,这个 地方就是京城北郊的昌平。
  说到昌平,许多人可能觉得很陌生。 这个座落在北京市区北部的郊县一直到 几年前才由昌平县改称昌平区。它处于平 原与山地交接地带,既有雄奇险峻的高 山,又有广阔富饶的平原。北倚军都山是 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的交汇处,南部为华 北平原的北部边缘,总面积352 平方千 米,总人口56 万。在县改区之前的八九十 年代,由于交通不便,相对于城八区而言 昌平一直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小县城。这 里没有人们想象中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 也没有车水马龙的商业街,更没有城市的 霓虹闪烁灯火辉煌。第一眼看上去,它更 像是农村。然而,在几百年前的明朝,昌平 对于北京城来说可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地 方。
  昌平历史悠久,) 山文化遗址出土的 文物证实,早在六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 里生产、繁衍生息。因居庸关在京师西北, 自秦汉以来即为交通要冲。西汉始置昌平 县,与军都县并存。隋至元,除五代时期一 度改为燕平外,皆为昌平县。明朝时,因为 先后在这里修建了十三座帝王的陵墓,昌 平由县升为州,并筑永安城以护陵寝。清 朝时仍为州,民国改称县。1948 年12 月 12 日,昌平解放。1949 年4 月称昌平县, 属察哈尔省南口专署。1949 年8 月,属河 北省通县专署。1956 年3 月划归北京市, 称昌平区。1960 年1 月复称昌平县,1999 年9 月,经国务院批准,昌平撤县设区。在 漫长的历史中,昌平由州到县,由县到区 名称几经变换,惟有那十三座明朝皇陵岿 然不动,在燕山脚下栉风沐雨,为昌平为 世人所知增加了一个有力的理由。
  而另外一个有力的理由就是位于军 都山下的居庸关。居庸关是长城沿线上的 著名古关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位 于北京城西北约50 公里处,东连翠屏山, 西接金柜山,南边即南口,北边为八达岭, 形势险要,是万里长城久负盛名的关隘, 古时就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关城所在 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 险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燕国就曾扼控 此口,时称“居庸塞”。汉朝时,居庸关城已 颇具规模。南北朝时,关城建筑又与长城 连在一起。此后历唐、辽、金、元数朝,居庸 峡谷都有关城之设。居庸关作为京师北部 屏障,是古代北京的门户,对于京城防护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要说昌平真正成为一个人气聚 集、繁华热闹的地方,那还是八十年代初 的事。1983 年,在中央“要抓紧筹办中国 政法大学,把它建成我国政法教育中心” 的指示下,原北京政法学院更名中国政法 大学落户昌平。随后,多所大学也先后选 址在这个原本并不繁华的县城。昌平渐渐 地建起了楼房,渐渐有了大商店,昌平的 夜晚也开始闪烁迷人的光彩。 昌平开始 繁华起来了,而最繁华的,莫过于中国政 法大学周围的一片区域。
  有人说,与其说中国政法大学在昌 平,不如说昌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这句话 当然有夸张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透 露了昌平跟中国政法大学的关系。这二十 多年,昌平随着政法大学昌平新校区的完 善而逐渐发展起来。在昌平这片古老的土 地上,慢慢地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 学子,也集合了法学界和法学教育界的精 英和骨干。青翠的军都山下多了一个小巧 然而美丽的校园,宁静的十三陵水库边响 起了琅琅的读书声。昌平的大街上,行走 着周末结伴出游的政法学子;昌平的公园 里,温暖的阳光沐浴着安静读书的法学才 俊;而在幽雅的咖啡屋中,教授在同学们 的围绕下娓娓道来,讲述着一个个为了学 术和知识而辛勤耕耘的故事。
  昌平,成了政法学子继蓟门桥之后的 又一个家园。在巍巍的军都山下,一代又 一代的学子在这里开始了他们求学路上 一段新的旅程,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从这里 走出去,走上学术研究和法制建设的舞 台。
  在昌平,如果有人说不知道中国政法 大学在哪里,那是一个笑话;在中国法学 界和法学教育界,如果有人说不知道中国 政法大学是什么,那同样也是一个笑话。
  昌平有着古老的历史,然而昌平又是 一个年轻的区。作为北京的卫星城,昌平 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在昌平区逐渐多起 来的宽阔街道和繁华地带中,府学路绝对 算得上是最繁华的一个街区了。而在府学 路,最热闹的应该是政法大学周边的一片 区域。从二环的德胜门坐上919 路或者 345 路支线公交车,从八达岭高速上下 来,就进入昌平城区了。无论是919 还是 345 支线,都可以直接到达中国政法大学 昌平校区的正门口。
  这是83 年复校时建立起来的中国政 法大学新校区。站在全新的大门口,邓小 平同志题写的校名格外醒目,无论白天黑 夜,它在闪烁着光芒,告诉路过的人们:这 就是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 政法大学。
  说到这校名,应该追溯到创办于 1912 年的朝阳大学。
  1912 年(民国元年),当时的法学界 著名人士汪子建、江翎云、黄群、蹇念益等 先生发起创办了朝阳大学。她是一所以法 律、政治、经济等系为主的著名的法科大 学。她是一所私立的法科大学,以法律、政 治、经济等系为主,在民国时代乃至今天, 她都享有盛誉,世称“南有东吴,北有朝阳 ”、“无朝(阳)不成(法)院”。她传播近现代 法学、经济学、政治学和司法制度,是我国 的法学摇篮之一。1930 年12 月在高等学 校体制改革中,因只有一个法科而改称朝 阳学院。但一直沿用朝阳大学印信,而人 们也一直称其为朝阳大学。抗日战争时 期,先后迁至湖北省沙市、四川省成都和 重庆。抗战胜利后,迁回北平。1949 年5 月22 日,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 受命接管了座落在北平东城海运仓的国 民党时期的朝阳学院,并拟在原址上建立 中国的政法最高学府。党中央对筹建新兴 的政法最高学府十分重视,是年春,中央 提出设立北平政府政法学院的动议。8 月 5 日,中央决定改为设立中国政法大学, 同时中央任命在革命战争年代长期从事 政法工作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为校 长,我党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达任副校 长。11 月6 日,中国政法大学举行开学典 礼,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
  这就是中国政法大学的第一个校名, 如今位于海淀区西土城路25 号,过去的 海淀区学院路41 号的海淀老校区的校名 依然使用当年毛泽东同志题写的这个校 名。
  1950 年,拟建立中国人民大学,为了 集中领导和教学力量,中国政法大学在其 学制为4 个月的第一部学员毕业后,与华 北大学、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合并成立中国 人民大学。是年2 月13 日,谢觉哉校长主 持了最后一次全校大会,他充满激情地欢 送第二部、第三部包括著名法制史学家张 晋藩教授,婚姻法专家、全国政协委员巫 昌祯教授在内的一批本科生近1,000 人 到中国人民大学完成未竟的学业,这是新 中国培养的首批法学本科生。
  而现今的中国政法大学原为北京政 法学院。
  1952 年,在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 发展中,教育部贯彻中央“对政法财经各 院系采取适当集中,大力整顿”的指示,按 照“每大区如条件具备时得单独设立一所 政法院校”的原则,决定建立北京政法学 院。1952 年8 月,根据中央命令,由中央 政法委员会、华北行政委员会、最高人民 法院华北分院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 京大学政治系、法律系、社会系等单位代 表于振鹏、刘昂、朱婴、严景耀、陈传纲、夏 吉生、程筱鹤、费青、钱端升、戴铮、韩幽桐 等组成了北京政法学院筹备委员会。11 月11 日,在筹委会第四次会议上,宣告筹 备工作完成。根据上级指示及筹委会决 定,北京政法学院由原北京政法大学法律 系、政治系,原清华大学政治系,原燕京大 学政治系大部分师生,原辅仁大学社会学 系社会民政专业少数师生及原北京大学 的一部分行政人员组成,并由华北行政委 员会(主要是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调来 一批老干部担任各级领导干部。
  成立时,全校共有师生员工863 人, 其中学生766 人,包括原四校学生287 人 (北京大学190 人,清华大学33 人,燕京 大学33 人,辅仁大学25 人),招收二年制 专修科新生148 人,调干学员331 人;教 职工近200 人,包括由华北人民革命大学 调来20 人,原四校教师45 人(其中北京 大学28 人,包括钱端升、费青、芮沐、楼邦 彦、龚祥瑞、吴之椿、吴恩裕、黄觉非等教 授8 人,汪喧、杨翼骧、阴法鲁、王利器等 副教授4 人,潘汉典、朱奇武、程筱鹤、金 德耀等讲师5 人,罗典荣、张国华、余叔 通、陈光中、潘华仿等助教11 人;燕京大 学8 人,包括严景耀、雷洁琼、张锡彤、徐 敦璋、陈芳兰等教授5 人,夏吉生等教师 3 人;清华大学9 人),原北京大学职员46 人,工勤人员82 人。
  学院成立时,受高等教育部和华北行 政委员会领导。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并获 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清华大 学、中央大学、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哈佛 大学教授的著名法学家、社会活动家钱端 升先生担任首任院长,戴铮任代理副院 长,刘昂任教务长,著名法学家、社会活动 家雷洁琼和费青任副教务长。
  1952 年11 月12 日,全院师生一起 学习和讨论了教学方针和教学计划,以民 主的形式召开了第一次教务会议。11 月 13 日清晨,随着第一声上课钟声响过,北 京政法学院开始了她的1952 至1953 学 年第一学期。11 月24 日,北京政法学院 举行成立典礼。当日,学院挂起了由中华 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同志为学院题写 的“北京政法学院”校匾,新中国法学教育 也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
  北京政法学院刚刚成立的时候,条件 异常艰苦。1953 年7 月1 日,新校舍开始 兴建。同年12 月,随着新校舍的初步建 成,师生员工陆续迁往学院路新校。在异 常艰苦的条件下,师生们本着“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一边工作学习一边 劳动建校。
  1983 年,在北京政法学院的基础上 成立了中国政法大学。1985 年冬,新校区 正式破土动工。1986 年6 月7 日,新校奠 基仪式隆重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 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国 务院副总理乔石同志和全国人大常委会 副委员长雷洁琼同志参加了奠基仪式。邓 小平同志挥笔题写了校名。
  这是中国政法大学的第二个校名。现 在的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使用的就是 邓小平同志当年题写的这个校名。两个校 名,凝聚了中国政法大学坎坷的发展历 程,凝聚了多少法大人创校办学的心血。 它见证了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变化,也见 证了中国法制发展道路上的点点滴滴。
  论历史,中国政法大学并不长。她没 有欧洲名校漫长的历史和薪火相接的传 统,她也没有中国百年名校的厚重积淀和 长远渊源,她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但在这 短短的几十年中,一代又一代的法学教育 工作者在这里奉献了他们的才智和精力, 一批又一批的法律工作者找到了他们的 毕生理想和奋斗道路。而她,又为中国的 法制建设和国家的发展输送了多少政治 精英和法学人才。
  中国政法大学是年轻的,她以她年轻 的活力和新鲜的血液为国家为社会培养 政法人才,默默地支持着中国的法制建 设,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北京众多的高校乃至全国的高校 之中,中国政法大学的校园算是比较小的 了。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校园里的各种 建筑、器材、设备还是相当完备的。作为学 校办学的重要一部分,全部的本科生和部 分法律硕士学生居住在昌平校区的校园 里。
  进了校门是一片开阔的广场,广场的 两边分别是气势恢弘的主楼和高大宽阔 的大礼堂。往前则是国旗台和一个小巧的 喷泉,喷泉两侧的草地上,在树木掩映之 中,树立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 的社会活动家、法学界的先导、人民司法 制度的奠基者谢觉哉同志和我国著名的 政治学家、法学家和教育家钱端升先生的 半身塑像。这两位先生与中国政法大学有 着很深的渊源,稍微了解一点校史的同学 在经过的时候都会向这两位法学界的前 辈肃立致敬。每年的清明节,各个学院的 同学都会组织起来到先生的塑像前举行 纪念活动。谢觉哉先生作为老一辈的革命 家,对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起了奠基性的 作用。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决定设立中国 政法大学时,谢觉哉同志出任了第一任校 长。而钱端升先生在重新成立北京政法学 院时,担任了第一任院长,为中国的法学 教育和中国政法大学的筹备、建立和发展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2005 年9 月刚刚建立的雷洁琼先 生绣像则立于格物楼大厅之内,那是由湖 南省校友分会会长唐自熙先生发起,并由 广西、湖南、湖北、深圳校友分会以及五六 级校友共同捐赠,在雷先生九十九岁华诞 时修建起来的。为了庆祝她的生日,也为 了庆祝她为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的法学 教育作出的杰出贡献。雷洁琼先生在 1952 年北京政法学院成立的时候,担任 了副教务长的职务。她是新中国法学教育 的先行者,是中国政法大学最初的开创者 和建设者。
  广场尽头连接的主干道贯通整个校 园。主干道的西侧是作为教学区的一系列 建筑群,东侧则是作为生活区的学生宿 舍、食堂、运动场等系列建筑。受位置的限 制,学校无法向周边扩展,因此中国政法 大学建筑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紧凑密集, 每一片土地都用在它最合理的用途上。这 有一个好处就是,当你从宿舍楼走出来, 也许前方不远就是食堂,左边是澡堂,右 边是运动场,后面100 米远是你下节课上 课的教室。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当便利的, 避免了浪费在路程上的大量时间,而可以 将更多的时间花在看书学习上。
  第二个特色就是,学生宿舍楼的所有 公寓都是连在一起的。同样的,端升楼、厚 德楼、明法楼、格物楼、致公楼五栋教学楼 也是相对独立而又作为一个整体连在一 起的。在楼与楼相接的地方有门可通,一 方面在平时方便出入,节省时间;另一方 面在发生火灾等险情时又可以有多个疏 散通道,及时转移现场人员,并进行相互 救助。
  也许是法科为主的学校的一个思维 特点,当我们从最高的行政楼上俯视整个 校园的时候,会发现整个学校的布局基本 上都是从实用角度出发,注重效率和实用 价值。然而,在紧密衔接的楼与楼的间隙, 我们也会看见一片片的草地绿草如茵,高 大的树木掩映着幽静的小道。当我们走进 它们,细心的人们也许还会从这些树木花 草的身上发现一些可爱的秘密:每一棵树 都在显眼的地方挂着一块小木牌,上面写 着这棵树的名称,所属类别;而在那些翠 绿柔软的草坪上,会有一些做成各种植物 形状的牌子告诉你———爱护花草,是每一 个法大人的责任。
  如果你问一个法大学子知不知道拓 荒牛是什么,他会十分惊讶地反问你:“拓 荒牛都不知道啊?那可是法大的标志!”
  一个大学的标志可以有很多,比如说 校训,比如说一个领先国内的学科,比如 说一幢标志性建筑。要说标志,中国政法 大学校训可以是一个标志。作为一个以法 学为主的多科性、综合型大学,中国政法 大学既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注重培养 学生的法治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 心。她的校训———厚德明法,格物致公,既 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又结合了中 国政法大学的特色,可谓不落俗套,别有 风格。
  第二个标志就是作为中国政法大学 主打学科的法学。近几年法学在国内似 乎成了一个热门专业,但在中国政法大 学,法学从来就没有冷过。在国内各大学 中,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专业与北京大 学、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一起名列 前茅,部分二级学科还处于国内领先地 位。
  第三个标志就是矗立在昌平校区显 著位置的拓荒牛。这个我校87 级校友捐 赠给学校的建筑物是用石材雕塑而成 的,粗砺的外表代表着牛的坚强性格;拱 起的背脊和低垂的头颅积蓄着浑身的力 量,正要奋力往前冲去;而四个健壮的蹄 子抵着坚实的地面,仿佛即将腾跃而起。 整个雕塑充满着力量感,一头脚踏实地、 刨蹄欲奔的拓荒牛赫然呈现在人们面 前,站立其前,不禁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拓荒牛代表着一种精神,代表着政法学 子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也代表着中国政法大学将会一直像一头 拓荒的牛一样耕耘、奋斗在祖国的法治 建设道路上。
  过了拓荒牛向北走去,过了马路就是 昌平校区的家属住宅区。这是军都山下 一片安静的小区,背靠军都山,仿佛枕着 一个宽厚的肩膀,在静谧之中安详地沉 睡。一走进来,任何人都不忍心打破这种 宁静。惟有在黄昏时分,政法大学附属幼 儿园放学的时候,这里才洋溢着孩子们天 真快乐的笑声。在靠近山脚的地方,新盖 的教授楼焕然一新。在这样的地方生活、 搞研究、做学问,相信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从整个昌平校区校园的布局来说,教学区 和生活区划分合理,井然有序,各个建筑 紧凑而有条理,充分体现了法大简洁、高 效、注重秩序的特点。在法国梧桐、白桦、 西府海棠、丁香、国槐等树木的点缀下,法 大校园充溢着年轻的活力和朝气。这是 一个传播知识的学府,也是一个释放生命 激情和为理想奋斗的舞台。这里有严谨 专注的知识学习和学术研究,也有锻炼能 力、实践理论学习的丰富社团活动。同时, 这里也有年轻的歌声和青春的舞步,也有 真实的生活,也有点滴的酸甜苦辣。这是 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多少年了,军都山上的草木绿了又 黄,黄了又绿;十三陵水库几度冰封,又几 度解冻;昌平的岁月依旧轮回着不老的四 季。而在昌平的土地上,军都山下,十三 陵水库边,有这么一个美丽的校园,有这 么一群敬业的老师和充满活力的学子,他 们在中国政法大学,留下岁月的回声。
  相对而言,学院路校区可能就少了几 分活泼的气氛和青春的激情。这个52 年 建校的时候由当时的在校师生一边学习 一边劳动建设起来的校园,如今是中国 政法大学的研究生院。法大的所有硕士、 博士研究生和部分法律硕士都在这个校 区。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打,这些凝聚着 当年师生心血的建筑显得有些老了。和 学院路众多的北京高校相比,这个校园 可能破旧了点。然而,正是蓟门桥下的这 个小小校园,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硕士博 士,走上法学教育的岗位,投入中国的法 治建设和其他方面的建设之中,奉献他们 的一份力量。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历经磨难的学 校。在中国政法大学的发展历史上,曾经 几经变动。50 年代北京政法学院由原北 京大学法律系、政治系,原清华大学政治 系,原燕京大学政治系,原辅仁大学社会 学系社会民政专业及华北人民革命大学 合并组成。1970 年底,中央宣布撤销北京 政法学院。1978 年,国务院正式宣布复办 北京政法学院。1983 年,北京政法学院更 名中国政法大学。
  而当历史的车轮走到1997 年,司法 部党组决定,中央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及中 国高级律师、高级公证员培训中心并入中 国政法大学。这并不是历史的玩笑,也不 是历史的轮回,而是学校发展的转机。
  而更大的转机是在2000 年。2000 年 1 月,中国政法大学以整建制划归教育部 管理。这在学校的历史上也是一个屡经 变动的过程。在北京政法学院刚刚建立 的时候是受高等教育部和华北行政委员 会领导的。1954 年改由司法部领导。1960 年,北京政法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院校, 学院改为由公安部和高教部领导。1965 年,学校改由最高人民法院领导。1978 年 复校之后则一直由司法部领导管理,有几 任院长、校长都由司法部部长直接兼任。
  我们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曾经的 苦难;我们也不会丢弃学校优良的学术传 统和学习研究风气。在前人的肩膀上,我 们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努力创造法大更 加辉煌的明天。
  近几年,在整体划归教育部管理之 后,学校更像是蓄势已久的一头牛,爆发 出它积累多年的能量,充分地发挥了自身 的优势。
  2006 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 十二次会议上,我校一批新的博士、硕士 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经审核获得通过。其 中包括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3 个,硕 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 个,硕士学位授权 学科、专业10 个。至此,我校学位点设置, 已涉及7 大学科门类,涵盖人文社会科学 的全部学科门类领域。包括:哲学、经济 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 另外,2005 年底,我校向国务院学位委员 会申报备案,在法学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 增设了3 个学科、专业,分别是人权法学、 证据法学、法律语言学。
  目前,学校设有法学、侦查学、政治学 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公共事业 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国际商务、英语、 德语、新闻学、汉语言文学、哲学、思想政 治教育、社会学、应用心理学等17 个本科 专业,拥有46 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 点,19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其 中,法学系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及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中国政法大学致力于成为我国高素 质政法人才的培养中心。五十多年来,学 校共为社会各界输送以政法专业人才为 主的各类优秀毕业生10 万余名,其中绝 大部分已成为国家公安、检察、审判、司法 行政及政府机关、经济实体的骨干力量和 法学教学、科研的中坚。
  中国政法大学是我国重要的法学研 究中心。自建校以来,学校在许多专业领 域都开创了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先河,如新 中国的第一个法律史专业、第一个民商法 专业、第一个经济法专业、第一个诉讼法 专业、第一个比较法专业等都溯源于中国 政法大学。新中国的第一批法律史学博 士也在这里诞生。五十多年来,学校的科 研成果不断应用于国家立法和司法实践, 从1954 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的起草,到《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共和 国每一部重要法律的诞生和实施,无不凝 聚着法大人的心血。仅从1978 年复办至 今,学校就有1000 余人次参加了国家主 要立法的论证和起草工作。
  中国政法大学也是中国法学与世界 交流的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与世界 25 个国家和地区的50 多所大学建立了 交流合作关系,目前学校有来自14 个国 家和地区的留学生400 余名。2008 年,中 欧法学院的成立更是让法大成为了国内 与世界法学教育交流的桥头堡。
  五十多年来,中国政法大学为巩固共 和国的政权基础,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政 治进步和法治昌明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 代的重要作用,为我国法学教育与研究的 创新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共和国 建设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的社会进程中, 中国政法大学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承担 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有人说中国政法大学走上了更为广 阔的发展道路,但法大人不敢这么说。他 们清楚学校艰难发展的历史,他们明白学 校走过的曲折道路。他们只是像拓荒牛 一样,低下头来继续耕耘,开始新一轮的 奋斗。然而他们相信,学校的明天是美好 的,在所有热爱法大的人们的共同努力 下,中国政法大学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政法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1095次访问,全刊已有933751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