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

报刊:《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我与校报相伴成长

    摘要:结缘三载,朝朝夕夕,唯有此文能寄心中情。———题记今年的暑假似乎格外漫长———同级的朋友们大都在为了学业和未来而奋斗,于是本该平静的校园里,依然回荡着朗朗的书声。只要你走进...

  • 谢谢你,成全我的文字梦

    摘要:上学期的某个时候,法大的教室里多了一个叫做“悦读角”的小筐子,里面盛满了最近一期的校报。自习疲惫的时候,等待上课的时候,闲来无事的时候,抽出一张校报浅读,便可知晓校园大事。...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与校报相伴成长

   期次:第1000期   作者:●光明新闻传播学院16级 刁皓璇   查看:111   



  结缘三载,朝朝夕夕,唯有此文能寄心中情。———题记今年的暑假似乎格外漫长———同级的朋友们大都在为了学业和未来而奋斗,于是本该平静的校园里,依然回荡着朗朗的书声。只要你走进端升楼,便会发现任一间教室都座无虚席。陪伴那些伏案奋笔身影的,除了辛勤工作的空调外,还有门后的黑色篮筐。篮筐不大,那里面安静躺着的,是一张张带着油墨芬芳的报纸———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何其有幸,平凡如我,却比大多数同学都多了一份,与校报的亲密回忆。
  遇良师益友,鞭策相伴主楼的9层,是校报人的大本营、根据地。在无数个重大活动结束的深夜里,9楼的灯光像是灯塔,固执又温柔地亮着———这是校园媒体人的坚守。在无数自媒体喧嚣涌动的时代,真实性、客观性依然在校报的风骨中昂扬。而她教会我的,远不止如此。
  入学伊始,我带着憧憬加入了校报的编辑部。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能得到在校报历练的机会,着实是我宝贵的财富。
  起初,我仍摆脱不了应试作文的诸多桎梏,写出的文字大多华而不实,过于刻意的引经据典在师长眼里也不过是幼稚的“掉书袋”。面对这样粗劣笨拙的文章,师兄师姐们从未严厉地批评过我。只不过比我年长1岁的他们,温和地提出实用的建议,将高中生的思维惯性一点点剥除。
  散文和小说大多会被安置在校报的四版。那里像是属于我们的思维花园,蓬勃灿烂地燃烧着活跃的火花———当多年后重新翻阅,我们是否从这捧不再鲜亮的火光里,汲取曾经的锐气?文字是忠实的,白纸黑字地记录着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过的事、想过的人。而我足够幸运,在拥有无限成长空间的时候,得到了老师们的悉心指点。
  在9楼值班的时候,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校对下周的稿件。标点、病句、错别字……一些看似基础的语法常识,却也是时有发生的错误。老师们的专业素养在此时体现得淋漓尽致。删改修正后的稿件被印刷出来,以更加饱满、更加完善的形态呈现时,身为原作者的我们从中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指导。
  从文学小品到消息通讯,从主旨结构到细枝末节,从攀附依赖到独立完成……这些任务循序渐进,最初的挑战也磨成了最平淡的日常。感恩校报,让我得以遇见良师益友;感恩校报,且鞭且策且伴我同行。
  访事件人物,沉淀成长学校的校报,既是对内发布信息的平台,也是向外彰显魅力的窗口。在这样求真、求善、求美的积极环境下,我从一次次采访中历练,逐渐摸索着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校园记者。
  “七分采,三分写”,足以证明采访是新闻写作的重中之重。无论是深入事件内里,还是细挖人物特质,都需要预先搜集大量资料,认真做好功课———这是采写工作的基础。而在问答中,如何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到最多的信息,只有靠真刀实枪的打磨,不断地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才能锤炼出属于自己的采访能力。
  校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接受指导、放手去做、督促进步的宽广平台。竞争拼搏的校运会上,我们记录下那些充满活力的身影;唇枪舌剑的“法辩”赛事中,我们悉数幕后工作人员的点滴辛劳;采访服务基层的校友,听师兄师姐讲述“凡我在处,便是法大”的动情故事;关注学生社团的动态,将他们努力奋发的状态传递给更多的人。我们是校园里的眼睛,灵敏地注视着值得发掘的亮点;我们是校园里的喇叭,传颂着闪闪发光的歌谣。我们是校报人,自然有着我们的使命和担当。
  曾几何时,还是大一萌新的我跟随在师兄身后,怯生生地采访主办活动的老师。缺乏深度的采访提纲来回修改,当面采访时只敢低头记录,真正的写稿环节更是惨不忍睹……那篇有关活动的深度稿件,在老师的高要求下,师兄反反复复修改了六遍———这份执着和坚韧,这份对待文字的认真,我谨记在心,从未忘却。
  想要成为真正的记者,势必应当“敢想、敢问、敢交流”。在校报工作的三年来,我有幸采访过许多熠熠生辉的业界大咖,但也曾不止一次地自惭形秽,为能否圆满完成任务而忧心忡忡。后来,我终于想通:校报为我们打开了一个通向更广阔世界的大门,让我们遇见了生活中更多的可能性。在这个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一路感悟,一路收获,终将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模样。
  拥校报家人,感恩前行开学后,我将迎来与校报朝夕相处的第四个年头。加入校报编辑部仿佛还是昨天,但眨眼间我就成了在校生中“老师姐”,眼巴巴地期待着19级的萌新,争先恐后地前来报名,不断壮大我们的采编家庭。
  或许,他们的眼底也会闪烁着我当年的希冀与憧憬,也将产生紧张敏感的小情绪。但到那时,我会用自己的经历向他们证明:只要你有一颗尊重文字、爱好写作的心,校报将永远欢迎你。
  校报啊校报,早已成为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见证我青涩的蜕变,我祝福你永葆青春的活力。
  愿毕业多年再相见,仍能展卷温茶话往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政法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466次访问,全刊已有9334259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