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

报刊:《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欢乐法大”2020年新春晚会举办

    摘要:本报讯(通讯员/冯思琦任可佳)熙熙攘攘的人群踏着礼堂门前的红毯,在留言板上写下心愿,争相合影留念;讲台上循循善诱的老师变成舞台上包饺子的能手,争分夺秒,包出新春的祝福;校饮...

  • “时代楷模”北京榜样优秀群体报告会在我校举行

    摘要:本报讯(记者/黄楠唐文敏)12月10日下午,潮水般的掌声在中国政法大学响起。6名“时代楷模”北京榜样优秀群体报告团成员和1名首都市民代表来到我校师生中间,用他们自己的切身经...

  • 冯俊伟:积人文底蕴 逐法治梦想

    摘要:【人物简介】冯俊伟,男,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2011”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语言与证据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2007...

放大 缩小 默认

冯俊伟:积人文底蕴 逐法治梦想

   期次:第1012期   作者:●记者 高玉贺   查看:345   





  【人物简介】冯俊伟,男,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2011”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语言与证据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2007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法学专业,随后推荐免试至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取得证据法学硕士学位。2009年,冯俊伟进入中欧法学院攻读证据法学博士,期间曾到德国马普外国与国际刑法所、德国汉堡大学访问学习。2012年毕业后,到山东大学法学院任教。
  2013年至今,冯俊伟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人权研究会项目、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项目、中国法学会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法律科学》、《比较法研究》、《法学论坛》、《法学杂志》、《中国刑事法杂志》、《行政法学研究》等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 30余篇。在教学方面,冯俊伟先后获得山东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优秀奖、山东大学优秀班主任、国际刑事法院审判竞赛组委会优秀指导老师等多项教学奖励。
  在社会兼职方面,冯俊伟担任了山东省多个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公安机关的专家咨询委委员、执法监督员。
  盛夏七月,依海而建的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蓝天白云,海风习习。步入安静凉爽的法学院科研楼,冯俊伟早已在办公室等候。一声亲切而又真诚的“师弟”,缓释了我一路的辛劳。在绿竹盆栽静伫、名家书法点缀的长廊的沙发上,冯老师将他十六年从学从教的经历娓娓道来。
  不忘初心,漫漫求学路
2003年9月,冯俊伟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在军都山下开启了求学之旅,与法大的缘分也从这时开始。那时的他并不知道,自己将在这所大学度过近十年的求学岁月,更不知道十年后会成为一名大学教师。
  忆及当年在法大的求学经历,很多细节他都记忆犹新。“刚到法大报到的时候,觉得硬件设施略差了一些。”他微笑着说到。可是法大自由的学术精神、丰富的学术资源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硬件设施方面的不足。名师云集的课堂,浓厚的学术氛围,座无虚席的图书馆,都深深地吸引了他。
  当被问到大学里做的最不后悔的一件事情时,他说,那一定是四年时间里,在图书馆里上自习,读了很多书。“青春正当时,年华不虚度。”冯俊伟时刻告诫自己,不要荒废年华。在四年大学的时光里,他努力地汲取知识,形成了良好的法律思维,这为日后继续攻读研究生打下了基础。2007年,冯俊伟本科毕业。这一年也正是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成立的年份。在当时,我国的证据法学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证据法学的学科建设尚属空白。
  2007年4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美国西北大学罗纳德·艾伦教授在中国政法大学为本科生讲授《美国证据法》课程,采用全英文讲授、案例研讨的教学模式。艾伦教授的授课深深吸引了冯俊伟,激发了他对证据法学的兴趣。他提到,在十几年前的法渊阁的藏书中,书架上刑法学的著作汗牛充栋,但是证据法学的书籍却很少。优越的外部机遇、广阔的研究空间促使他作出了一个重要选择:攻读证据法学硕士。
  从军都山下到蓟门桥边,冯俊伟再次和法大相遇。选择一个新兴学科,意味着较大的研究空间,也意味着相对不确定的学术前景。提及自己的求学之旅,冯俊伟对他的导师———张保生教授心存感激。张保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证据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张保生老师学识渊博,研究领域横跨哲学与法学,善于引导学生从更为深入的哲学视角去思考具体法学问题。他为学之专注、为师之纯粹,令绝大多数曾和他接触过的学生景仰、钦佩。他不仅是证据法学大家、诲人不倦的严师,还是和蔼可亲的慈师。”在张保生的鼓励和肯定下,他在硕士毕业后,继续跟随张老师攻读博士学位。
  张保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亲切的师者风范,深深地影响了冯俊伟。多年以后,当他站上大学讲台,有了自己指导的研究生,他也希望,能成为像张保生一样令学生景仰、钦佩的老师。
  2012年,冯俊伟作为2012届研究生毕业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表了题为《荣耀、使命与担当》的演讲,“向恩师致谢、向母校辞别。”他讲到,无论你有着法治天下的理想,还是怀揣经世济民的追求,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法大人。“怀揣属于法大和法大人的荣耀,肩负经世济民的神圣使命,担当经国纬政、法泽天下的责任,让我们一起扬帆启航!”
  回想当年,军都山下和蓟门桥边的星空同样璀璨,同样都照耀过那些刻苦钻研、一心求学的青年人。于冯俊伟和无数法大学子而言,法大是一颗夜空的明星,指引着前行的道路,更是一座巨大的学术宝库,滋养着无数法大人的心灵。
  科研历程,诗书勤乃有
从硕士阶段开始,冯俊伟就跟随张老师参与一些科研工作。“治学要有方法,更要有自己的思路。”冯俊伟说道。
  学术研究的过程更多是一个从吸收、积累到沉淀、反思,再到写作、交流的过程。在硕士期间,冯俊伟结合《证据法学》、《外国证据法学》等课程的内容,在课下对美国证据法的相关著作、文献进行了系统学习。“艾伦教授等著的《证据法》有1000多页,太厚了!”他至今还记得当时花了好多时间来阅读。在当时学院路图书馆二楼的外文处,他还阅读了一些美国证据法原版教材。在攻读博士期间,中欧法学院的全英文课程进一步提高了他的阅读能力。在博士选题上,在张保生的指导、建议下,他选择了欧盟证据法一体化的研究题目,这更需要对欧盟层面、欧盟成员国层面的证据立法进行学习。在德国马普外国与国际刑法所访问学习的一年里,冯俊伟又阅读了大量的欧盟证据立法的相关文献。
  比较法知识的积累和沉淀,有助于学者更好地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发现新的研究领域,反思本国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在德国访问学习的一年,冯俊伟完成了自己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在硕士阶段、博士阶段,对美国证据法的阅读学习和对欧盟地区刑事证据法发展的了解把握,既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也为他的研究提供了学术养分。
  将证据法的基本原理运用到部门法学的具体领域,是冯俊伟倡导和坚持的一个重要研究思路。证据法学作为一个基础学科,其原理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如果证据法学者将自己禁锢在固有的研究领域内,那么很难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正是洞察了这一点,冯俊伟在学术研究上贯彻了从一般到具体的研究思路,他在刑事证据、民事证据、行政证据、监察证据等多个领域发表过学术研究成果,实现了证据法原理与不同法律程序的有机结合。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包括《刑事证据分布理论及其运用》、《域外取得的刑事证据之可采性》、《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的程序分离与衔接》、《行政执法证据进入刑事诉讼类型分析》等。
  问学之路,道阻且长。冯俊伟始终保持着清晰的研究思路和自己的研究特色,在刑事证据分布、跨境刑事取证、行政执法证据与刑事诉讼证据衔接等领域坚持自己的思考和写作。
  三尺讲台,桃李待芬芳
作为山东大学法学院的“男神”老师,冯俊伟的课总能受到学生的追捧和喜爱。在教学过程中,冯俊伟也不断尝试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教学理念。
  上百人的教室,在冯俊伟的课上几乎座无虚席。冯俊伟的语言风趣,表达准确,课堂的氛围活跃。山大法学院一名17级的学生说,回想起冯俊伟的课,除了老师的幽默睿智、博学多才,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老师精心谋划的一次“课堂小实验”。“那天老师正上着课,突然我们班一名男同学闯进教室,迅速接近老师,并抢走了放在讲桌上的钥匙,随即夺门而出。老师愣了一下后赶紧追了出去。那一刻我们都懵了,内心嘀咕着这是怎么回事,怎么有同学光天化日抢老师的东西?结果,一会儿老师慢悠悠地走进来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实验。对于那个人的抢夺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证人,然而最后我们给出的证言都不尽相同,有的甚至相去甚远。”通过这样一个小实验,在冯俊伟的引导下,同学们都对证人证言可靠性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证据法学也有了进一步了解。
  同时,冯俊伟也注重引导同学进行思考,培养学术的求真思维、法治思维。他强调,“发现真相是刑事司法的正当性基础之一”、“对法条的认识不能局限于对它的解释,还要挖掘法条背后的正当理由。”有同学说到,“冯老师的课上既有沉甸甸的干货,也有趣味十足的案例。”
  在冯俊伟刚进入山大任教时,根据学校的规定,他需要担任本科生的班主任。在和同学们相处期间,他注重师生平等相处,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他主动关心同学的学习生活,给同学一定的指导和帮助。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他还会提供职业规划方面的建议。
  在职业规划方面,冯俊伟不会给同学们精细地分析利弊,而是会给同学们讲讲以往师兄师姐的选择,鼓励同学们积极追寻自己的梦想。“辅导员讲起毕业,往往双眉紧锁,语速飞快,挥舞的拳头仿佛我们要去战场拼命。可是‘未来’这两个字到了冯俊伟嘴里总是能够变得从容一些,让我们觉得,努力生活,一定会收获想要的人生。”一位冯俊伟的学生这样讲到。2015年,冯俊伟获得山东大学“优秀班主任”称号。
  冯俊伟认为,法律需要有温度,法学研究者要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否则就不会有契合时代需求、具有学术想象力和穿透力的作品。同样,如果法律人没有人文关怀,脑子里只有冰冷的法律条文,那么也不会有很好的执法效果和司法效果。这些方面都需要在法学教育中不断强化。
  他认为,法律教育不仅应当注重知识传授,也应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在他的课堂上,除了能听到对法律条文的细致解析,也常常能听到“公平何为”、“法律是关于正义的事业”等表达。
  冯俊伟经常鼓励同学们多阅读法学以外的书,以开阔视野,增加人文底蕴。他喜欢苏力的《走不出的风景》一书,在课堂上也曾经推荐给同学们。一位辅修双学位的同学回忆到,讲着课的时候,冯俊伟常常会顿一下,说道:“法律不能慰藉心灵,你们没事可以多看看其他领域的一些好书,理工科的同学多看看文学类的书,人文学科的同学也多看看自然学科的书。”
  在他看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才能更加理解法的价值和法的精神。
  感恩母校,寄语新时代
毕业多年,冯俊伟仍然心系母校,始终感念与母校的相知相遇。在他心中,军都山下、小月河边的母校,永远都是一个特别的地方。
  毕业后,他仍然密切关注法大的新闻以及法大的发展。现在冯俊伟仍和他的导师张保生教授及其他老师有密切联系,同时还担任了国家“2011”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语言与证据研究中心的兼职研究员,参与了法大的司法文明指数调研、证据法治发展蓝皮书等科研课题,为母校的发展建设积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今中国的法学教育格局是各大院校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但是法大凭借着自己的学术实力始终在我国法学界保持着领军地位。”他对今日法大的学术地位如此评价道。在他看来,作为中国顶尖的法学学府,法大最突出的就是其自由而严谨的学术精神,这也是法大精神的核心特质。正是一代代心怀法治、不忘初心的法大人对法治孜孜不倦的追求,在法学领域勤勤恳恳的耕耘,才有了今天法大的学术氛围和学术精神,才有了一代代法大人的薪火相传。
  “法学的发展为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冯俊伟在评价法学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关系时这样说到。壮丽七十年,奋进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法治中国,这将需要更多的法治人才,也内在地要求法学教育进行适当变革。”
  积人文之底蕴,逐法治之梦想。作为青年学人的冯俊伟,潜心治学,追求法治。一如众多的法大学子,他在平凡的岗位上,秉持着法治信仰,带着法大人的使命与担当,为我国的法治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9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政法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239次访问,全刊已有930305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