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

报刊:《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欣闻《曾炳钧文集》出版而作

    摘要:我与曾炳钧先生相识于北京政法学院举办的一次科学研讨会,报告人是吴恩裕先生,题目是“中国国家的起源”。由于曾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史教研室听过吴先生的课,所以我应约参加了研讨会。会...

  • 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创新高地的思考

    摘要:建设世界科技创新高地的历程及困境16世纪中期以前,中华民族一直活跃在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是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即便是积贫积弱的...

  • 图片新闻

    摘要:曾炳钧先生在几近一个世纪中亲历了中国从国弱民贫到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巨大变化,像许多中国老知识分子一样,他早已将祖国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他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爱国者。《...

  • 个人破产信息的共享与公示

    摘要:个人破产制度是让“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获得“东山再起”机会的制度。如何证明个人破产的申请人是“诚实而不幸”的呢?一方面,法院要审査个人破产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另一个不可或缺的...

  • 师者,当以德为先

    摘要:2021年7月11日至14日,本人有幸参加了2021年度中国政法大学教师暑期学校暨“学党史明理增信扬师德铸魂育人”第三期师德师风专题培训班。此次培训我受益匪浅,全面深化了我...

放大 缩小 默认

师者,当以德为先

   期次:第1104期   作者:●民商经济法学院 孙瑜晨   查看:31   

2021年7月11日至14日,本人有幸参加了2021年度中国政法大学教师暑期学校暨“学党史明理增信 扬师德铸魂育人”第三期师德师风专题培训班。此次培训我受益匪浅,全面深化了我对教师这一职业形象的理解。在短暂的几天里,党委教师工作部安排了丰富的活动,可谓无微不至、尽心尽力,让我满载而归。

第一天,我参观了在逸夫楼的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成果展和中国政法大学65周年校庆特展,加深了自己对党史和校史的认识,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中国政法大学的关怀,也感受到全国人民对法治教育事业的期待,更深刻明白自己所肩负的教育责任。接下来的几天,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李德顺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名师赵庆杰老师、曾获评“最受本科生欢迎十位老师”的刘智慧和黄东老师,青年才俊林华、聂书江、丁如老师等为我们呈现了极为精彩的讲座,诸位老师结合他们自己的人生经历,发自肺腑地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扬师德铸魂育人”。

这其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李德顺的讲授让我受益匪浅。李教授给我们讲述了对他影响最深的一位老师,讲述了这位老师如何引导他做学问、引导他成长成才,讲述了这位老师对他人生的影响,还讲述了动荡年代自己寻找这位失去联系的恩师的过程,感人肺腑。李教授通过这段跨越数十年的师徒故事,希望我们明白一个好老师能对学生的影响几何,更希望我们明白老师这份职业的真谛。李教授不断强调要爱真理、爱知识、爱专业、爱学生、爱人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发言感人至深、震撼人心。

确实,一名老师的治学态度、做学问的精神以及立身行事都会影响他的学生,这让我不由想到自己的博士生导师张世明。读博士几年来,张老师对我非常照顾。对于我的学业,他更多的是循循善诱,而不是拔苗助长、压迫催促。对于我的发展,他充满包容,鼓励我不断试错。因此与张老师相处,我没有什么压力负担,反而更多的是对自己为学不精的愧疚。张老师惜时如金,但他约定每周有一个中午会和学生一起在食堂吃饭聊天,会耐心回答我提出的各种问题,关注我的学习生活近况。几年来,他风雨无阻,几乎很少缺席。为了让我们能沉下心做学问,提高理论沉淀,张老师会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为我们指定经典名著。他自己会先读,而且读得比学生还要认真细致。我参加了近二十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难能可贵的是养成了自觉阅读的习惯。正如李德顺老师一样,我也正是因为遇到一位好老师,才坚定地选择做一名高校老师,希望能够影响和帮助到更多的学生。

在结业仪式上,马怀德校长发表了讲话,让我倍受鼓舞。马校长对我们青年教师提出了四点要求,要明大德,要求真知,要育良才,要守底线。这四项要求,我会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时刻警示自己。在培训过程中,我也与其他多位青年老师进行了交流。虽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毕业于海内外各个名校,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立志成为一名好老师并为中国法治教育贡献绵薄之力。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于我而言,这次培训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对什么是老师、什么是师德、什么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未来的人生道路,我会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保持进步,让自己能成为一名人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政法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10次访问,全刊已有930413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