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

报刊:《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从党的二十大报告看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

  • 不计个人得失冲在防疫最前线

    摘要:服务患者,恪守医者初心作为法大校医院的一名超声科医生,崔冬梅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医务人员行为规范,一切以服务患者为中心,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积极开展超声诊疗工作。她恪...

  • 马克思“人性、人的本质”理论与人生观树立

    摘要:马克思“人性、人的本质”思想是人生观树立的理论基础,所以对“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价值观,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都有...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克思“人性、人的本质”理论与人生观树立

   期次:第1120期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段志义   查看:21   

马克思“人性、人的本质”思想是人生观树立的理论基础,所以对“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价值观,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人性理解不同,人生追求的价值序列就不同,而只有洞悉人的本质才能树立积极又平和的心态,也可以说这些问题,实质上都是“人性、人的本质”这一问题的外展。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首先要对马克思“人性、人的本质”思想进行正确的解读。

在人类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对人的本质进行了苦苦地思索,但无一例外的都走进了“盲人摸象”的片面性误区。各种片面的人性论往往执着于人的某一方面的属性,排斥或者忽略其他方面的属性。如有的思想家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某种自然属性或称之为生物属性,主张一种自然主义的人性论;有的把人的精神属性或称之为思维属性,抬到志高无上的地位,主张一种理性主义的人性论;有些思想家则强调人的无意识等非理性因素,主张一种非理性主义的人性论。在思想史的找“人”运动中还出现过“政治人”、“社会人”、“文化人”、“道德人”、“自由人”、“经济人”等人性观,这些思想家并非没有想到,除了他们强调的那种属性之外人还有其他方面的属性。可是他们都不能找到联系这些属性的纽带,也就不能揭示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这样他们发现不了人性形成和发展的秘密。

马克思第一次在人类思想史上对人的本质作出了科学的界定。马克思在回答人的本质是什么时,告诉我们一个全面的、完整的人,那就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的生物统一体。以前许多思想家就是单纯从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或精神属性出发,去回答人的本质问题。当然,结论只能是片面的,人必须同时具有这三个方面的属性,而这三个方面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其本质必定是自然、社会、精神三大属性的统一体。

考察人的本质,一定要牢牢抓住人的本质是自然、社会、精神三大属性的统一这一观点,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著名论断,实际上就是围绕三大属性统一的观点展开的。

第一个论断,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一思想揭示出人的一般本质,指出实践活动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而实践活动的三个要素恰恰是来源于自然属性的遗传素质、来源于社会属性的社会环境因素和来源于人精神属性的自我努力要素。

第二个著名论断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在人的本质三大属性统一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以往的思想家忽略到的,特别是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人性观忽略掉的,人的本质中最重要的社会属性。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认识上的突出贡献。这也告诉我们,一定的社会关系是人活动的具体的、历史的形式。

第三个著名论断,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这个论断可以说是对前两个论断的深化。马克思特别强调指出,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离开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可见,这一著名论断涵盖了前两个著名论断的内容,是对前两个论断的综述。人的需要具体指那些呢?答案又回到人的三大属性上来了!这无非就是自然属性方面的需要、社会属性方面的需要、精神属性方面的需要。把握人的本质应当贯彻三者统一的原则,三者统一的基础就是“人是三大属性的统一体”的思想。

人的自然属性告诉我们,实践具有客观性、物质性。说明人的成功决不能忽略天赋的影响就是这一思想的外展,这不仅不是鼓吹天才论,而是坚持实践论上的唯物论。马克思在论述人的本质时把人的自然属性看作是构成人的本质的基本因素,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

人的社会属性告诉我们,人的实践具有社会性。这是马克思人的本质论中的显著特点,这提示我们在人的成长中,环境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人的本质问题应当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思维关系的话。那么,人与社会的关系就处在其它两种关系的中项。

人的精神属性告诉我们,人的实践具有能动性。这是坚持实践论上的辩证法,这提示我们在人的成长中自我努力的重要性。

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构成人的本质属性,这些属性表现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便是实践的客观性、社会性、能动性。人的三大属性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达到统一,因此我们说实践活动就是人的本质最集中的表现。

实践是一种活动,这说明人的本质只有在人类活动中表现出来,也在人类活动的过程中发生变化。人性变化的根源就在于组成人的本质的各个属性之间的矛盾运动,三者之间常常互为因果、相互作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是人的三大属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人的异化就是人的三大属性割裂片面发展。

人就是在其从事的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的历史存在物。人正是由于天赋差异、不同的社会关系、努力程度的不同,构成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才形成自己独特个性的。人的本质是我们认识人和社会的一把钥匙。

在此我们要澄清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的一些误读:

误读之一,在谈论人的本质时候,人们受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著名论断的影响,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往往把社会性看成人的本质唯一属性,而自然属性因其没有被看到是融入社会属性、渗透精神属性的人的自然属性、被简单的看成是同动物自然属性一样的东西,将其排斥在人的本质之外,也将人是理性动物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打上唯心主义的标签给轻易抛弃了。我们决不能在倒水时连孩子也一块儿倒掉。在批判唯心主义时,抛弃了人的本质要素中包括人的精神属性这一深刻思想。表现出过分强调人的社会属性,轻视人的自然属性,忽略人的精神属性。事实上,社会属性仅仅是马克思强调的“现实的人”的一个方面,社会性不能代表“现实的人”的全部。通过马克思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我们可知“现实的人”应当是有物质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首先,“现实的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为了生存必须从事实践活动,谋取利益,正如马克思所说:“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等以及其他的一切东西……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其次,“现实的人”应当是具有社会需要的,“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存在才成为人的属性存在。”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是不存在的。人的发展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最后,“现实的人”还应当是具有精神需要的人。智慧之花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人在精神上渴望真善美,需要信仰!

全面理解人的本质理论,可以使我们的教育回归于“现实的人”,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

对人的本质的误读之二,认为只存在具体的人性,而不存在人性的抽象方面。不会对人性进行科学的抽象,总是说这样一段话:“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因而是社会的人,历史的人,只存在具体的人性,不存在超历史的、超阶级的、抽象的人性”。

实际上,马克思对抽象人性论的批判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扬弃”。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的错误,与其说是对人性与人的本质作了抽象的理解,不如说他们仅仅对人性、人的本质作了抽象的理解,他们的错误在于其理解的片面性。

具体是相对于抽象而言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一方面的存在,另一方面的存在也就不可能。人性应当是具体与抽象的统一。科学的抽象,对事物的把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以前的人性理论,确实犯了只从抽象方面去理解人性的错误,片面强调人性不变性与永恒性,并将这种永恒性、不变性作为其理论建构的逻辑前提。我们在批判抽象人性论时,决不能只强调人性的具体性,不讲抽象性,这是另一种片面,也是应当否定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主张在研究人的本性时,“首先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669页,人民出版社77年版)马克思反复强调的“类特征”就是人的一般本性。

人性是常驻性与流动性的辩证统一,是变与不变的统一。人性一定是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流动中蕴含着永恒。我们在强调人性具体性时,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人性的抽象性与不变性的一面。

正确解读人性、人的本质,对我们有以下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所写的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我们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幸福”。什么才是人类幸福?人类幸福必须是人们在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三个方面的需要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满足。幸福就是使这三者得到和谐统一。所以为人民谋幸福就必然关心由自然属性引发的健康、安全需要,由社会属性引发的人际交往、社会尊重与爱的需要,由精神属性引出的求知、审美、理想信仰这些需要的满足,使三大属性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满足人民正当的物质需要、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人的本质理论的正确解读,有利于树立积极而轻松的人生态度

人的本质理论告诉我们,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三大要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林格曼在影响幸福的要素时也提到过这三个要素: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自己能主动控制的力量,所以说自然属性中的天赋如何;社会属性中环境条件如何;精神属性中的自我努力如何,是构成人以后是什么样人的三个动因!人的实践活动在结构上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制约性的对立统一。从人的本质上分析自然属性中的遗传、社会属性中你继承下来的社会关系均构成对你的客观制约,主观能动性是指精神属性中你可以主动发挥的意识。人的本质告诉我们,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结构是一个矛盾的系统。这个矛盾系统中客观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这两个方面从人诞生的那一天起,自始至终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对立统一关系。知道人的本质力量的动力系统中有些是我们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的,有些是我们无力改变的,我们的人生态度就应该追求而不强求,为所当为、顺其自然。认清自我先天素质和后天条件同别人的差异,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到最出色,做最好的自己!积极而轻松乐观的走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这种人生态度,正是基于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所以说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对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马克思“人性、人的本质”思想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政法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76次访问,全刊已有930350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