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

报刊:《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版面新闻

  • 军都山下青春放歌 校园文化流光溢彩

    摘要:军都山下青春放歌 校园文化流光溢彩2018年“RONG聚法大”文化盛典暨第二十届校园广播歌手大赛举行 11月29日晚,中国政法大学2018年“RONG聚法大”文化盛典暨炜衡律师杯第二十届校园广播歌手大赛决赛于昌平校区礼堂举行。晚会现场颁发了“十佳校园文化品牌”“优秀校园新闻组织”“新闻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十佳通讯员”“优秀新媒体平台”“优秀校园记者”等十个奖项。同时,参加校园广播歌手大赛决赛的学生组选手和教工组选手也向观众一展才艺。在校园广播歌手大赛二十周年之际,十余位往届校园广播歌手大赛的获奖歌手回到母校,站在礼堂的舞台上重温当年比赛的情境,他们不仅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开场曲,还加入到比赛中的帮唱环节。  蓝色星空的舞美背景星光流转,触动人心的旋律悠然响起,伴随着往届歌手们相继的惊艳出场,一首《流星雨》点燃了满场观众的热情。不少同学感慨“今年的校园广播歌手大赛好像一场演唱会”,大家的朋友圈也被火速建立的歌手粉丝群的二维码刷屏。在舞台的光影变幻之中,一场华丽的文化盛宴拉开了帷幕。  音乐人的绽放以梦为马,歌韵共途,校园广播歌手大赛已经走过了二十个春秋,伴随着一届又一届法大学子的成长,大家也一年一度准时相聚在军都山下,为音乐、为青春、更为法大,放声歌唱。现场礼堂的LED屏上展示着选手们不同角度的演唱风采,选手们精心挑选的舞美背景、形式多样的现场灯光、高品质的音响设备、现代多元的呈现形式让观众们为歌手优美的歌声和绚烂的舞台所吸引。选手江宇表示:“能够站在这样完美的舞台上唱一首歌就已经很满足了。”  今年的赛制创新之处在于鼓励参赛选手邀请往届选手帮唱,对唱的表现形式相比一人独唱难度更高,却也更具表现力。参赛选手和帮唱嘉宾分别展现自己的特色,并且取长补短,彼此之间情感的流动、配合的默契一度将晚会氛围推向高潮。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入围的八强选手的强劲实力也使得现场观众的热情持续高涨。舞台下的亲友团高举手中的应援灯牌,跑上舞台送花,观众们也不时地挥动着荧光棒,将自己完全融入每首歌曲的情绪之中,不愿从故事中醒来。  在今年的参赛选手中,PBF清唱团成员表现尤为出色。不仅八强中的数位都来自PBF清唱团,桂冠更是由其创始人王奥折下。这是她第四年参赛,在过去的三年比赛中都与冠军擦肩而过,而这一次,她演唱的《飞云之上》《乌兰巴托的夜》两首歌,明亮的音色与深沉的情感创造出来静谧祥和的远方,不仅感动了观众,也使得她在自己戏称的“告别赛”上终于圆了在这个舞台上夺冠的梦想,印证了她赛前“不留遗憾”的参赛宣言。同为PBF清唱团的一员的罗凯元在身体抱恙的情况下还是给观众带来了两首动听的曲目,其中她在首轮演唱的《克卜勒》获得了评委的赞誉,“这是我唯一一首一个字也没有写,想专注听完的歌。”作为四强中唯一的男选手,江宇在舞台上短短两首歌的时间,不仅受到评委的认可,更是收获了三千多票的高人气与迅速成立的“芋头”粉丝应援团,将最佳人气奖与亚军双双收入囊中。当然,无论是合唱《慢慢》的深情款款,还是独唱《悟空》的空灵动人,都足以说明他的实至名归。值得惊喜的是,李文诺、黄徵凡两位第一次参加歌手大赛的选手也是实力卓然、台风极佳。李文诺凭借两轮比赛中演唱的《我》与《相爱后动物伤感》两首风格迥异的曲目摘得了季军,黄徵凡则用一曲《胡桃夹子》打动了观众评委,获得了最佳台风奖。  广播人的传承这薪火相传、余音绕梁的比赛背后,是选手们坚持着自己的音乐梦想———他们可以在同一个舞台上坚持四年,可以扛着发烧咽痛继续“过关斩将”,也可以在逸夫楼的角落不断练习、潜心研究节目上自己喜爱的歌手的演唱和处理声音的方式———也是一代代广播台人无悔付出的努力和汗水。  站在第二十届的重大节点上,这次活动注定非比寻常。为了给同学们呈现一场不同以往的大赛,从暑假开始,中国政法大学广播台的同学们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早在活动之初,宣传组就开始了海报、传单、易拉宝的制作,它们飘扬在校园里,被分发到同学们手中,成为宣传此次活动最先锋的旗帜;为了提高比赛的专业性,嘉宾组四处奔波联系,邀请到了许多专业的评委老师来到现场,为歌手们点评打分,也为他们指出问题,提供建议,助力他们未来的发展;而另一边,选手组与选手们进行耐心细致的联系,聆听他们的要求,反复构想着最终的呈现效果;而不管是在学活学报还是在学校礼堂,后台舞美组都用心设计着比赛的布场,为现场的听众营造出最佳的观赛环境。在老师和新闻通讯社其他部门的协助下,各组别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复刻回忆”“岁月神偷”两场复赛和最终的决赛,都成为了绚烂多姿的视听盛宴。选手们专业的歌唱技巧和精心的准备,给同学们带来了难以忘记的文化体验。而在中国政法大学广播台台长王峄明眼里,本次比赛最大的特色无疑是往届广播台成员和歌手的回归。这些歌手大赛的始创者、举办方和亲历者,不仅回到了曾经付出过汗水和心血的舞台中,也回到了曾经充满欢笑眼泪和留恋的回忆里。  一代代广播人兢兢业业、尽职尽责,陪伴着歌手大赛一路走来。他们不断调整,不断创新,唯一不变的,是为法大学子提供感受音乐魅力平台的初心。筚路蓝缕的二十年中,广播台做出了很多尝试,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不仅裁撤了先前多种唱法的分组,给予选手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而且增设了教师组,为老师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的同时,也让同学们在台下见到了课堂之外依然充满魅力的教师风采。  二十年来,于歌手大赛而言,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是与“RONG聚法大”的结合。三年前,传统的歌手大赛与“RONG聚法大”颁奖典礼融合在一起,两项活动互相促进,互为补充,成为了全校共享的文化盛事。  媒体人的勋章与精彩的歌手大赛交相辉映的,是今年“RONG聚法大”评选出来的各个优秀奖项的获奖者。不同于歌手的台上竞技,获奖者们凭借的是过去一年里的专注投入赢得了肯定。  在“优秀新媒体平台”的获奖群体中,“柚赤麻花”这个九人团队已经不是第一次摘得奖牌,有别于学校主流媒体,“做有趣的段子手”这个自我定位让他们显得格外“接地气”,推送标题也总是别具一格。成员林诗荷在接受采访时解答了关于“段子手”的灵感来源,一方面是紧跟当下热点,一方面是成员们的临时创意。因为定位与学校主流媒体不同,推送的话题和创意往往更加多元且有趣。在2017年的夏天,《如何通过细节辨别法大人》一文通过自我调侃的方式展现法大人的突出特征,幽默而贴切的内容引发法大人的“刷屏式”转发,也校长黄进也参与其中,最终收获了近四万的阅读量,“柚赤麻花”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对于今后的打算,林诗荷表示“麻花团队”会再接再厉,提高效率,写出更多独特又好玩的东西,并期待来年在”Rong聚法大“这个文化盛典上再度获奖。  相比于二次获奖的柚赤麻花团队,品书阅世论坛的主办团队第一次在法大众多优秀的文化品牌中脱颖而出,荣获“十佳校园文化品牌”的奖项,对他们而言,获奖更多代表着肯定和鼓励。接受采访时,主办团队的成员之一汪珈同说道:“黄执中日常生活‘好好说话’的智慧;汪小菲在成长、留学、创业过程中的感悟与心得,我们希望每一期论坛的嘉宾都能让参与的同学们有所收获,有所思考。”一直以来,他们致力于探索如何给同学们带来更有质量的论坛。无论是根据同学们的文化需求来选择嘉宾,还是在活动前进行校园街采、问题征集,活动中设置嘉宾印象视频播放环节和观众问答环节,都是致力于在短时间内拉近嘉宾和观众的距离,让交流变得更有质量。然而突发的困难与问题总是不可控的,在第二十期郭柯专场时就遭遇了嘉宾堵车迟到的情况。所幸工作人员紧急采取救场措施,放映郭柯导演的《二十二》来安抚观众的情绪,也得到了观众的谅解。汪珈同也代表品书阅世论坛团队感谢所有的观众,观众的肯定是他们今后努力邀请更高质量的嘉宾扩大论坛影响力的动力,今后也会听取大家意见完善细节,做到更好。  优秀的校园文化团队离不开一个个出色的法大人自身的积淀,除了对文化团队的奖励,“RONG聚法大”也通过“十佳微信美文”的评选将像尤梦羽一样的撰稿人送到了台前。  尤梦羽的获奖作品是《校园广播寂静之声》一文。按掉15:58的闹钟,她掐准16:00拨出了电话号码,一阵小声的寒暄过后便直入主题开始采访,一个小时后匆匆告别挂断,背上书包,急急忙忙地奔向自己的课堂。这是撰写这篇特稿的那段时间里,尤梦羽的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场景。尽管一个小时的采访或许只有不到20字写入了最终的稿件里,在许多个半小时、一小时的空闲时间的积攒之后,她也终于完成了自己第一次特稿的独立采访撰写。尽管过程是困难的,要面对初次采访的局促窘迫,要依靠高中校友的关系尝试联系其他大学的广播台,要整理仿佛整理不完的采访记录,但是也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掌握了引导受访者并且从对话中准确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也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到现在,她和南京大学的“家书”团队还保持着微信的往来。这篇耗时两个月,从采访、整理到成稿由她独立完成的特稿,时隔一年被搬上“RONG聚法大”的颁奖舞台,她很珍惜能够上台领奖的机会,感受采访和写稿带给她的光芒。  法大人的热爱美妙动人的歌声已经收尾,激动人心的颁奖环节也悉数落定,长达三个小时的盛典结束,观众仍有些意犹未尽,但对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来说,则是持续一年的工作,终于圆满结束了。  提起“RONG聚法大”,有人会想起歌手大赛,有人会想起“十佳校园文化品牌”“优秀校园媒体平台”等评选,但是尽管迄今为止仅举办了三届,“RONG聚法大”却早已渗入法大人文化生活的各个角落。从《借你双眸读法大》摄影展、毕业季系列活动到逸夫楼展厅的系列专题文化艺术展,从涉及各个校级、院级组织、学生活动、校园自媒体、新闻工作者的奖项评比,到汇聚了上千人的颁奖典礼与校园广播歌手大赛现场,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个文化盛典在党委宣传部精心的策划安排之下逐渐呈现在法大人面前,它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法大人的文化气质、文化态度与文化精神。  这也正是学校举办“RONG聚法大”的初心所在。“‘RONG聚法大’想表达的主题是容纳、融合、荣耀,它是法大整体的文化活动的集合,是海纳百川的体现。”党委宣传部的米莉老师解释了创办这个活动的目的:“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活动,把校园文化活动所有的特点、好的地方都展示出来,经过评选打分,包括网上投票和专家评审等选出一些比较优秀的品牌和作品,最后通过颁奖典礼这一个场合,在总结的同时也激励大家继续努力。”尽管是以法学专业见长,法大一直支持、鼓励多元文化与法学特色的结合,校园里每天都活跃着许多的文化因子———有不胜枚举的活动组织,各工作单位积极组织宣传工作、团体建设、各学生组织各类学术讲座、文艺活动等,更有无数个体在传播文化能量,他们可能是刷寝、刷街、刷课的活动主办方,也可能是穿梭在校园内外的新闻媒体人。精彩会转瞬即逝,但那些为此付出的努力应当被肯定和鼓励,那些支持他们的情怀应当被记录和传承,所以米莉老师也表示:“校园记者是示里一支重要的宣传队伍,但很多人对他们都不甚了解这个平台就是给了他们一个走到台前的机会,接受这种表彰和荣耀。”  不过正如这些被评选出来的优秀的品牌活动、出色的个人一样,“RONG聚法大”也是一个经历了困难、不断打磨成就的精品。从一个“大家还没有什么概念”的想法,到“摸着石头过河“举办第一场文化盛典,到如今举办到第三届,让走过了二十个年头的校园广播歌手大赛焕发了新的活力,也让更多的校园情怀由此传承下去。如今他们已经能在成熟的活动体系上,添加更多的创意,在今年的盛典上就有包括签字板的创意、抽奖环节的设置以及邀请老广播台人、往届歌手的参与以结合歌手大赛二十周年的特点等等。而无论是歌手大赛还是“RONG聚法大”,创新与变革都不会止步于此。广播台台长张文哲对未来仍然充满期望与设想:短期上,进一步改进赛制能为留有遗憾的同学提供更多机会,从长远来看,邀请更加多元化的帮唱嘉宾,引入Live形式等,都能使选手的演出更臻完美,使这一场视听盛宴更具魅力。  于冬胜夏,二十风华,如今校园广播歌手大赛与法大人都正处在最美好的年华。“冬日廿歌”,既是一届届法大人对歌手大赛的依恋,也是展现自我精神风貌的自信。参与过大赛的法大人往往渴望着再次登上舞台,这似乎是一种情结。军都山下,不论是参赛者、组织者、还是观众,法大人坚持诉说着自我的成长、对生活的热爱,诉说着对法大文化的坚守,诉说着对法大不变的爱。( 图片来源:摄影工作室)

中国政法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9772次访问,全刊已有930398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