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

报刊:《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图片新闻

    摘要:又见重阳日,最美是夕阳。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美丽的容颜在时光的海洋中幻化成苍白和皱纹,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共度重阳佳节,学习尊老...

  • 我的退休生活

    摘要:我是2003年1月30日退休的,时间飞逝,转眼已经退休十二个年头了。回忆起退休前夕,心中老是有点忐忑不安,总觉得应该更有意义地度过退休后的生活,但又不知所措。当时心想,先把...

  • 秋日闲谰

    摘要:眼见着十月了,已经是名正言顺的秋天了。人们眼里,华北的气候总是不好的,春如四季,过冷或太热,变幻无常。而华北的秋天却是少有的被人喜欢。许是因为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北...

  • 重阳食物记

    摘要:父母识得笔墨,且读书时专于史哲,故小时家中常现一些颇具有文人气息的活动,在华夏的旧节日里更盛。中秋夜月下对饮吃蟹有时,上元节秉烛夜游有时,青梅酒桂花酒也是常备的,呼啦啦一大...

  • 岁岁重阳

    摘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想念起千里之遥的父母,也自然会想起陪同我成长一路的一位老先生。先生其实是我高中的校友,算来我得叫他一声“师兄”,只是人们少有知晓此事;提及那...

  • 贺新郎·新春随想

    摘要:2月4日是农历立春之日,亦即乙未羊年之始,不觉花甲有六又添一年。回首旧岁,展望新春,面对祖国新常态发展,纵然六七之年,也仍心情激奋,思绪万千。长思,学填拙词一首,记录此情一...

  • 我与政法大学共命运

    摘要:十余年来同志们说我“退而不休”,这话得从我入住西三旗育新花园社区说起。1996年国家教委为解决高校教职工住房困难,决定在西三旗建一处高校教职工住宅区。随着房屋建设的逐渐完工...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阳食物记

   期次:第865期   作者:●民商经济法学院 赵丹阳   查看:35   

  父母识得笔墨,且读书时专于史哲,故小时家中常现一些颇具有 文人气息的活动,在华夏的旧节日里更盛。中秋夜月下对饮吃蟹有时, 上元节秉烛夜游有时,青梅酒桂花酒也是常备的,呼啦啦一大群朋友 聚一起,家长里短国家大事诗词歌赋笑话段子,等兴尽了,节也过去 了。
  然说来有愧,许是地域的原因罢,我十八年来并未过过重阳日。以 前读王摩诘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总要怪他,此“山东”非彼“山 东”,不过取华山以东的意思,倒是令许多人认为我家乡重阳节风气很 盛的样子,每到九九便有跑过来问重阳习俗的,免不得费一番功夫解 释,别的倒也罢了,唯独吃一件事是心头最爱,故对重阳食物大抵有个 了解。
  “九”在《易经》中谓阳之盛,重阳大约沾了“九九”的运数,八卦之 意,盛极必衰。所以提起重阳不免有些危险和神秘的意味了。古人用来 逃避这潜在灾祸的方法便是登高野宴,离开日常时空到高处去,在《续 齐谐记》中也有传说以证。大概是糕与“高”谐音的缘故,重阳节变成了 重阳糕的天下,又有一说,重阳糕原早于重阳节出现,以“蓬饵”称,后 因重阳节改了旧名,这倒也有趣,可见中华文化总也与吃脱不了干系。 我不记得幼年时家中做过类似的糕饼,倒是九月的市集上常有卖白色 糯米糕,糕上插有小旗,想来就是重阳糕不差。可这糕到底做的粗糙, 没有别的食材,也见不到“面夹双层多枣栗”或者“佳果衔来枣做泥”场 景,大概就是白糖加糯米,再高级一点的,会有一两个干瘪的枣子或者 花花绿绿的果脯丝,吃起来只觉得甜,甜到除了甜也没有其他什么了。 按照幼年时的眼光,买糕的老奶奶长得又实在可怖,所以见了卖重阳 糕的摊子大多是远远的绕着走,因此失掉了早早接触这一颇具有文化 气息的食物的机会。后偶然读到施先生的《漫话重阳》,里面讲对于糕 上的彩旗的兴致远大于对重阳糕本身,不由得深有感触。
  吕原明在《岁时杂记》中记载宋时民俗,九月九日天亮时,“以片糕 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具高,作三声”。微微晨光中黄发小儿懵 懵懂懂,母亲的祝愿声响起来,和千百年所有母亲形成共鸣,这恐怕也 可以称是庄严的仪式了。现在此习俗虽不在,可想必穿越时空的心情 应该是一样的。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重阳糕拿菊花 酒来配,不免有些奇怪。晋陶渊明独爱菊的例子被初高中语文课本用 烂,让我谈到菊花酒就想起饿着肚子在菊花丛里等人送酒的老者。重 阳节喝菊花酒应该只是因为菊乃应时的花草,中国人古来如此,二十 四节气,顺天生活。重阳酿酒赏菊之气至今犹盛,在我们家乡还流传着 “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的歌谣,菊花酒的清香没有尝过, 倒是父亲不知从哪淘来的法子,夏天的时候冻小菊花于冰块之中,自 酿菊花冰啤,蛮有一番滋味。想来古时重阳节,三两好友对饮,一杯菊 花酒,几点清凉意,谈笑也好默对也好,总也不负秋天了。
  除了菊花入酒,茱萸也可。我自认为没有见过茱萸,怕是见了也不 识得。佩戴茱萸,戴的是山茱萸还是吴茱萸呢?百度图片上是一种纤细 的、含蓄的植物,却又能辟邪驱邪,透着一股韧劲,这和秋的基调大抵 是相符的,故颇受文人厚爱,直至民国时期,秋季聚会请贴的常用款式 还是:“×月×日,登高萸觞,候光。”菊花酒为“延寿客”,茱萸为“辟邪 翁”,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仅仅再满足于当下生活的美好,转而 去追求长远又模糊不定的未来,因此到我们这辈人,这“辟邪翁”便慢 慢的让位于“长寿客”,茱萸也逐渐只活在“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里 了。
  《舌尖上的中国》热播那会儿,偶然看到一句话,“中国人所有思 乡,怀旧,想念的情绪都能在食物里得到最温暖妥帖的安放。”心里一 动,觉得一针见血地点出了中华文化的特点来,故谈起重阳,作此重阳 食物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政法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982次访问,全刊已有9341804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