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

报刊:《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回眸奥运五环韵彩 品读冠军拼搏人生

    摘要:本报讯(通讯员李田滔余洁)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结束,但奥运精神和奥运故事仍在人们心中长传不衰。9月22日晚7点,由校团委、校友会主办,学生会承办,以“回眸奥运五环韵彩,品读...

  • 启动数字平台升级保障能力

    摘要:本报讯为了适应社会化改革和市场竞争的要求,经过一年的建设,我校后勤信息管理平台于2008年9月16日起正式启动运行,实现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据了解,后勤信息...

  • 我校2008级新生军训结业典礼举行

    摘要:本报讯(通讯员金爽爽陈绍伟)军歌嘹亮,喊声激昂,今秋九月,硕果飘香。9月18日上午,在庄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中,我校2008级新生军训结业典礼正式开始。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

  • 我校驾驶员奥运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受好评

    摘要:本报讯随着残奥会落下帷幕,我校武焰、王震军、杨建国、赵广成、杨新明、肖中朝等6名驾驶员志愿者圆满完成了为期40天的志愿服务工作,回到学校。赛会期间,驾驶员志愿者们以认真负责...

  • 做知识薪火的传承者

    摘要:秦奥蕾,山东潍坊人中国人民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现任我校法学院宪法研究所讲师。曾在《法学家》等法学及社会科学的核心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在《检察日报》、《解放日报...

  • 采访手记

    摘要:非常幸运,能有机会采访秦奥蕾老师这样一个快人快语的人。很多问题,提问时你几乎可以无所顾忌,不必思量再三。虽然最后成稿时肯定要考虑材料的组合,但仅就采访过程而言,真的可以算得...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知识薪火的传承者

———我校法学院青年教师秦奥蕾侧记

   期次:第207期      查看:655   




  秦奥蕾,山东潍坊人中国人民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现任我校法学院宪法研究所讲师。曾在《法学家》等法学及社会科学的核心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在《检察日报》、《解放日报》等新闻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随笔等。获北京高校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并参加若干项省部级课题研究及多部著作、教材的撰稿与写作。
群山环抱的昌平,给了法大一种远离喧嚣的清幽,也给予了思想无限的自由。在这里,关于法治的探讨,关于哲思的论辩,关于民生的关注,都流淌到了时光的每一寸角落,记录进了岁月的每一片书页。因为这里,有着一群这样的人,为思想而痴迷,为真理而执著。秦奥蕾老师,就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初见秦奥蕾,还是在她的课堂上。虽然人称“秦美女”,却并未施加一丝粉黛。一条斜梳的乌黑马尾,清爽中带着几分英气。上课铃刚刚响过,即刻进入讲课状态。无多赘言,语速很快。言辞之犀利,思维之敏捷,事例之生动,令人啧啧称奇:这个女子不简单!
  走进她的世界,愈加发现,原来学术的道路,可以走得这样本色与自然。
  薪火相传,恩师的影响让我选择从教对秦奥蕾来说,最终之所以选择了任教,主要是教师职业的神圣和自己的成长经历使然。
  自从本科时选择了法学,硕士、博士的攻读似乎都是那么的水到渠成。直到博士即将毕业时,秦奥蕾开始面临着自己职业的选择:律师,教师,还是公务员?为此,她开始思考。回忆自己从幼年到成人的一段段岁月,秦奥蕾发现,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还是研究生时代,对自己的成长影响最深的,还是那一位位的师长。他们如传火炬般向她传承着知识,让懵懂无知的她学会了独立思考。直到今天,最终走上了学术的道路,也一直是她最可宝贵的财富。“为师者的骄傲和学问人的荣光,使我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知识和思想薪火的传承者。”
  至今,谈起小学时代的班主任刘树芬老师,太多的细节她还记忆犹新:比如体检时初见刘老师的印象,一个扎着长长马尾的年轻姑娘,神情淡定从容;比如板书时的那一笔好字,工工整整,一笔一划;再比如刘老师研究的“小学作文五步骤教学法”,给自己的一生都打下了扎实的口头表达和文字功底。当然,最难忘的,还是那个雪夜。
  当时,秦奥蕾在读小学一年级。一个星期天的晚上,大雪堵住了刘树芬老师从老家返校的路。然而,出于路面安全考虑,公共汽车已经从前一天开始不运送客人了。那天夜里,想到星期一早上七点半钟还有几十个孩子等着上语文课,刘老师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凌晨三点钟,顶着漫天鹅毛大雪和黑漆漆的夜,一个年轻的姑娘毅然推着自行车上了路。据说后来自行车也是无法骑的,她就推着车子赶路,早上七点二十分学校上课的预备铃声响起时,赶了八十里路的她回到学校了。棉袄被雪浸得湿透,匆忙间年长的老师给她找了件棉衣来换,语文课却一分钟都没有耽误。
  “小时知道这件事时的感受就觉得自己的老师很了不起,长大后再回首,懂得了什么是老师的职守和本分。”秦奥蕾不由得感慨。于是不难理解,当她自己走上教师岗位之后,那份敬业又是从何而来。一位学生曾谈及这样的一个细节:“有一次上秦老师的宪法课,多媒体设备出了问题,课件放不出来。秦老师就一边板书一边讲。下周来上课时,还专门抽出时间放了一遍上次的课件,生怕大家漏记了某些知识点。”
  “我的成长浸润了一位又一位老师的心血,这种沉甸甸的情感使我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我要把老师对我的恩惠惠及我的学生,以传承这种无华而真挚的情感。”她回忆刘树芬老师时所写下的这句话,无疑是自己教学事业的真实写照。
  保持一个知识分子的基本素质和姿态在秦奥蕾看来,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应成为其所保持的基本素质与姿态,即使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也是如此。
  所以,虽然自从教以来她没少参加社会活动,例如接受反就业歧视的相关报道的采访,就春运问题发表见解,参与研究生新生交流会等。但都是自己本职工作范围内的事,她将其视为治学教书工作的延续。而对于那些不熟悉的话题,则不敢妄议。
  有人将喜欢创造和参与公共话题的知识分子称为“公共知识分子”,秦奥蕾却觉得,自己并非这些人中的一员,没有能力、也无意来评价这类人的角色和价值。而自己所作的,都是离自己本职工作不远的事。每当谈论某事时,她都先问问自己:想表达的观点,真的有价值吗?在实际中,能用得上吗?坚决不提未经自己理性检验的见解。而对那些经常在媒体上发言,而不注意其探讨内容是否超出自己研究领域的学者,她并不欣赏。
  对秦奥蕾而言,严谨的态度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这一切,也很自然地影响到了她的学生。
  一位现已毕业、在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工作的学生容宪强曾这样回忆,“在我开始写作《无法刻意构建的宪政秩序———有限理性和宪政》一文时,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秦奥蕾女士就曾提醒‘我想,我们否定的是它在特定环境下的有效性,而非要否定所有领域’。并在写作过程中给予了大量的指导”。直至今日,他仍保持着和秦老师的通信,就一些事情交换各自的观点。而这份严谨,也成了他“深刻于心的对待最小和最大的事的基本态度之一”。
  学生:快乐与压力的源泉作为一名教师,秦奥蕾心境常被自己的学生所影响。这些既懵懂无知又想法多多的毛头孩子,有时是那么的复杂,有时却又那么的天真。无论想法还是行为,常给她以意想不到的喜悦或忧虑。一经谈起,总有着太多的感慨。
  “我很羡慕自己的学生们。他们正拥有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拥有着活跃的思维,和自由发展的空间。有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看到他们,快乐就会不自由自主的升腾起来。”得以授课给这样一群优秀的学生,秦奥蕾感到非常开心。而同样是这样的一群学生,也常常促使她不断思考,甚至让她感到忧心忡忡。
  在她眼中,有些时候,同学们可能太热衷于具体的知识、拘泥于课本的字眼,而对时事、社会的问题关注较少。他们成长在一个缺少敬畏感的时代,对是非、道德传统的重视不足,缺乏足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困难,有时总想到的是如何回避,而非承担。对他们身上存在的这些问题,她深感忧虑。
  秦奥蕾一直觉得,既然自己与学生所接受的非常重要的四年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就不可避免地与他们的未来和发展联系起来、与他们集合所要造就的中国法律人的社会价值和意义联系起来。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联接,都给予了她一份更重的责任,使她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敢懈怠。
  “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向前,形成了每一代人不同的个性,似乎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哪一代人更优秀。今天我的学生们,出生在八十年代,他们具备足够的聪慧、自信和热情,但是我还希望他们够勇敢坚韧、有责任感,希望他们能够超越自我、具有更宽广的视野和胸怀,这样他们的人生会更完善、更成功。”
  这样朴实无华的一句话,所承载的,是一位青年教师对自己学生的殷切期望。她将自己的责任扛上了肩头,一路凝望,关注着学生成长的旅程。
  后记梅贻琦先生有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法大没有大楼,幸在大师辈出,更幸在,有这样一批秉承着“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的青年教师同在。因为年轻,学术造诣可能尚待火候;同样因为年轻,才更容易理解学生,也能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与同学们交流,共同成长。
  从秦奥蕾这样严谨、敬业的青年教师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法大的将来。自由、独立的学术传统,严谨、扎实的教学学风,对这些宝贵传统的传承,我们充满信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政法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030次访问,全刊已有933754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