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

报刊:《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唐宋转折:中国进入近世

    摘要:隋唐帝国以其超越的政治伦理和务实的政策措施克服了中古时期国家政权与社会豪强、种族与文化的矛盾,以关陇集团新贵族为社会中坚,以均田、府兵及租庸调制为组织脉络,抟成一个伟大的新...

  • 右 手 食 指

    摘要:一我一直尝试着用图像去表达,像镜子一样照进我所在的现实。照片几百G地堆积在存储的硬盘里,相机和左眼留下了取景的温情和凝视的渴望,而右手食指轻轻按下快门———这个手指也曾去试...

  • 唐宋转折:中国进入近世

    摘要:隋唐帝国以其超越的政治伦理和务实的政策措施克服了中古时期国家政权与社会豪强、种族与文化的矛盾,以关陇集团新贵族为社会中坚,以均田、府兵及租庸调制为组织脉络,抟成一个伟大的新...

  • 右 手 食 指

    摘要:一我一直尝试着用图像去表达,像镜子一样照进我所在的现实。照片几百G地堆积在存储的硬盘里,相机和左眼留下了取景的温情和凝视的渴望,而右手食指轻轻按下快门———这个手指也曾去试...

  • 绿草地上的白鞋子

    摘要:你静静地躺在草地上,流水上漂来了书。古旧的浅紫,婉转的词牌。翻页,一片深红的花瓣从书页的夹缝中落下。你微笑地抬起眼睛,深红的花瓣从蓝瓦瓦的天空落下,在你脚上那双小小的白布鞋...

  • 居住在我书架上的朋友

    摘要: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了几位特别的朋友。他们的特别之处有三:其一,他们大都已经逝去,距离我们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数千年,属于过去的时代。既属于过去的时代,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提起他们...

放大 缩小 默认

唐宋转折:中国进入近世

   期次:第207期   作者:  ■冯和林   查看:159   

  隋唐帝国以其超越的政治伦理和务实的政策措施克服了中古时期国家政权与社会豪强、种族与文化的矛盾,以关陇集团新贵族为社会中坚,以均田、府兵及租庸调制为组织脉络,抟成一个伟大的新贵族国家。但权力自身的逻辑为这个新贵族国家设定了命运,旧的矛盾像附体的鬼魅一样再度光临。
  政治意识的堕落和权贵的腐败给均田制判了死刑,编户齐民国家已经失去整理户籍、革新田制的信心和动力。此后,虽时有政论家鼓吹全面恢复均田制,朝廷也时而做些官样文章督促官吏切实办理均田事宜,但不立田制和不抑兼并已成为政府不可告人却奉行不渝的新国策了。
  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制也演完了它的历史角色。租庸调法代表了儒家轻徭薄赋、藏富于民的精神。但一面是户籍破坏,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都不符合实际;一面是朝廷的开支无限扩大,这种税制遂被杨炎设计的两税法所取代。两税法的第一要义即量出为入,设置两税使负责税收征管事宜,纳税期限为“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以此保障朝廷的财政收入。两税法的主要内容为“户无主、客,以居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商贾税三十之一,与居者均役。田税视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定。遣黜陟使按比诸道丁产等级,免鳏寡孤独不济者。敢有加敛,以枉法论。”(《新唐书·食货二》)这种税制一改历代以人丁为主计口征税的制度,而以资产为计税依据,国家政权只须核定民户资产,不必土断、造籍、括荫或限田。以此,唐宋时期避免了中古国家政府与豪强矛盾的重演,塑造了新的国家形态。
  唐太宗稳定了国内统治秩序后,凭藉新帝国的蓬勃朝气,循汉武隋炀故事,出兵臣服北部边疆少数民族,并设置都护府进行管辖,赢得天可汗的美名。盛唐国家遂扩展为世界帝国,种族与地域、文化与武力的矛盾再次出现。府兵制代表着农业国家保守自卫的军事国防理念,世界帝国却消融了农耕与游牧的界限,再加上政治国家不修武备和穷兵黩武的双重破坏,这一象征着盛唐国家之伟大的兵制遂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唐宋国家改行募兵制,招募身强体壮的胡人和无赖作为军队的主力,把军人变成一种脱离于农业生活的职业,国家的军事力量不在社会之中,而在社会之上。此时的文官集团与皇室贵族又无力驾驭这一脱离于社会的军事力量,这一兵制所养成的骄兵悍将遂恃无忌惮,并通过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把中国社会拖入黑暗的无底深渊。
  五代十国只不过是藩镇割据的继续表演。这种军人独裁政治一面造成社会经济的破产和文化水准的下降;一面沉重打击了新旧贵族,打倒了家族、婚姻、门第、声望等旧偶像。科举考试、宦官专政以及朋党之争打破了贵族对中枢政治权力的垄断。在贵族社会废墟上长成的唐宋社会消泯了贵族和平民的身份界限,政治国家和普通民众的距离逐渐缩小,并通过科举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
  宋太祖依靠士兵的拥戴得国,却深刻地认识到这种制度的危害。他采纳了赵普“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的建议,坚毅果决而又小心谨慎地解决武将跋扈和节度使擅政的问题。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中央将领的威胁;差遣中央职官担任知州和知县,夺取节度使人事任免权;又在各州置转运使,处理地方财政,严格财经纪律,严禁节度使擅自截留地方度支经费,一钱一谷悉输京师;命诸州县选所部兵士,才力武艺殊绝者送中央充禁兵;又在诸路设安抚使掌军旅,提刑按察使掌司法,提举常平使掌义仓。这样,中央集权的政府得以重建,而节度使则被完全架空,最终沦为优待武将的名誉称号。
  宋朝皇帝把武将边缘化,同时建立文官集团,作为稳定政权和指导社会的核心力量,优遇士大夫成为历世相传的帝室家训。宋朝的人事管理法规相当完善,入仕资格、官吏任用、迁补考核都有详细的法律规定,“贡举虽广,而莫重于进士、制科,其次则三学选补。铨法虽多,而莫重于举削改官、磨勘转秩。考课虽密,而莫重于官给历纸,验考批书。其他教官、武举、童子等试,以及遗逸奏荐、贵戚公卿任子亲属与远州流外诸选,委曲琐细,咸有品式。”(《宋书·选举一》)其中进士科尤具社会影响力,进士名额扩大,待遇提高,一旦及第即释褐为官,无须候选待补。优遇士大夫的另一面即丰厚的官俸,除正额的俸禄外,尚有匹帛、职钱、禄粟、傔人衣粮、厨料、薪炭诸物、增给、公用钱、给券、职田等诸色名目,此外恩赏恩荫更是层出不穷。面对官僚队伍的无限扩大,宋朝也决不采用裁减人员的办法,而是通过官职分授、设置名誉职位等方法内部解决,不受差遣的职官固然没有实际的权力和寻租的可能,但优厚的待遇足以让他们保持舒适的生活。另一方面,宋朝的皇帝仍具有足够的力量控制文官集团。宋朝废三省制,宰相作为差使,由皇帝差派参知政事、同平章事充任;财权归三司,军权归枢密,皆非宰相所得预。又设置审官院、审刑院,收夺限制文官集团用人和司法的权力;改变台谏的性质和地位,选用激浊扬清负气自用的士人担任,作为文官集团内部相互制衡的力量。
  经过这番政府再造,宋朝的开国君臣遂积极谋求版图的统一。其时,南方各国都满足于割据的现状,缺乏政治的革新,遂次第被宋太祖、宋太宗削平。但由于幽云的地利早被后晋的石敬塘割让给契丹,所以北上收复失地的努力竟被遏制。对辽作战的失败,使宋朝不得不采取积极的国防政策,输送巨大的财力供养北境的戍卒;同时,中原王朝亦避免了膨胀为世界帝国的命运,困扰中古国家内部政治的华夷问题转化为外在矛盾。“严华、夷之防,重文、武之别,裁抑王室贵族之奢淫,让受教育、讲道理的读书人为社会之中坚,这是宋以下力反唐人弊病的新路径。”(钱穆:《国史大纲》)也是近世国家的新形态。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政法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009次访问,全刊已有9337450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