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

报刊:《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我 的 大 学 生 活

    摘要:人们都在说人老了就总在回忆中生活,我还没有到五十岁即知天命的年纪,但我却时不时地想起我的大学生活,因为它改变了我的人生,它教会了我怎么做人,它还告诉我人就应艰苦奋斗、拼搏进...

  • 我发表的第一篇 论文与法学研究情结

    摘要:大三时候,对于法学似懂非懂,满脑子问题时不时地蹦出来。记得有一天晚上,江平老师讲的十二铜表法和罗马法悄然涌上我的心头,依稀觉得那里非常神圣:两千年前的古罗马、古雅典人为什么...

  • 蓟门杏林三十载

    摘要:小月河边的北京政法学院自建院以来道路坎坷,1952年建校,1954年学校迁址至学院路。在“文革”中,学校被迫停办。文革结束后,1978年8月5日,国务院批准复办北京政法学院...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发表的第一篇 论文与法学研究情结

   期次:第650期   作者:杨书文  级校友  ○法大79   查看:165   

  大三时候,对于法学似懂非懂,满脑子问题时不 时地蹦出来。
  记得有一天晚上,江平老师讲的十二铜表法和罗 马法悄然涌上我的心头,依稀觉得那里非常神圣:两 千年前的古罗马、古雅典人为什么能够制订出今天看 来仍不显落后的民法和民法典,我们国家古代文化是 那样的博大精深,早在公元前500 多年就曾出现过郑 国执政子产铸刑鼎等传世法典,战国时期的魏人李 悝,在总结前人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制订《法经》,成为 秦汉以降封建法制的典范。《唐律》远播海外,成为东 亚不少国家的立法范本。我弄不明白,为什么中国历 史上没有出现过类似罗马法那样的民法典?回想课堂 上老师讲的中国“重刑轻民”、“重农抑商”传统,我脑 子里滋生了非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的想法。半夜里爬 起床,我找到纸和笔把脑子里那些不成熟的想法一一 记起。那时的人并不像现在这样自信和自我。同宿舍 的老大哥刘胜利翻身看到我黑摸瞎眼地坐在床上写 东西,问我干什么,我不敢承认是写论文,支支吾吾地 躺下睡觉去了。
  以后几天里,这个问题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我 悄悄地找来古罗马、古雅典历史和法制史方面的书, 躲在阅览室里琢磨,既不敢找人讨论,还怕人知道。终 于有一天,我领悟到:中国夏、商、周以来大一统的民 族传统,优越的自然环境与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的生 产方式,多民族不平等与连绵不断的军事冲突是桎梏 中国民事法律发展的主要因素。古罗马、古雅典社会, 众多脱离主流社会的游民与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交 换,生活环境的天然隔阂与交往需要,是那里滋生民 事法律的主要原因。追寻历史的、地理的、民族文化的 发展脉络,我斗胆写出了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试论中国民法不发达的原因》。文章写出后,我既兴 奋,又不安,抱着邀宠的心情我把文章拿给江平老师 看,没想到居然得到他很高的评价,江平老师耐心地 启发我思考,帮助我修改,并鼓励我向学报投稿。没想 到不久,我的《试论中国民法不发达的原因》一文即在 北京政法学院学报1982 年第四期刊登,让我很受鼓 舞,也赢得了不少同学的赞羡。
  也许是初次写作得到老师和同学们肯定的暗示, 我大脑里写作的欲望越发兴奋,之后我成了79 级学 术活动的骨干分子。直到现在,我仍然饶有兴趣地热 衷法学研究,把每一次发表文章当作是一次激励。参 加工作以后,我把“作一个有理论的实践家,一个有实 践的理论工作者”作为自己的追求,把参与法学研究 作为自己的兴趣和品味,孜孜追求。几十年过去了,在 各类法学报刊杂志上我发表论文50 多篇,著述、主编 或参编《全国检察干部教程》等多部著作,办理和参与 办理了诸如成克杰、胡长清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 影响的大案要案,近年来又参加了绝大多数特别重大 责任事故的调查,为维护国家法律尊严尽心竭力。出 席中欧法学对话会,站在世界人权辩论论坛上、参与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及国内多部法律的制订,虽无 大的建树,但我乐此不疲。
  回想30 年,我深感欣慰和自豪:82 年的时候我还 在苦寻中国民法不发达的原因,而如今我们早已有了 民法通则,有了婚姻法、物权法、继承法,宪法确立了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 系基本形成,这种变化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振奋啊! 我始终认为,我生活在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生活在 一个法治日益生长的时代,干好本职工作,关注现实 法治,探求法治精髓,是我的福分。选择法学和法律工 作,我无怨无悔。感谢法大栽培了我,把我领入法学的 神圣殿堂。
  记得大学毕业之前,我和同班的吴跃升、李景晗、 赵庆培、刘家深等几个同学站在圆明园废墟上曾经高 唱: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 美!如今30 年过去了,我仍然高唱:再过二十年,我们 来相会,那时的法大、那时的法治、那时的国家,一定 会更美!
  难忘古城墙下,小月河旁校友们的欢歌笑语,蓟 门烟树带给我们的无限憧憬!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政法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1094次访问,全刊已有9337504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