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

报刊:《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六十五载观法大

    摘要:观银素襄冬月,群星攒动待君来。试论天下衬英雄,杰出政法盛名堂。以文载道旭万斤,叙言发声法门庭。可助德法笑烂漫,誓言律政不老心。共论天下之德兴,同评大国之法治。齐昌宪法之精神...

  • 图片新闻

    摘要:柏拉图(希腊)你来坐在这棵童童的松树下,西风吹动那密叶会簌簌作响,就在这潺潺的小溪旁,我的七弦琴会催你合上眼皮,进入睡乡。

  •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摘要:“爱情并非聪明之举,也许永远无法摒弃痛苦,但也永远无法忘怀。爱情不可避免,犹如爱情的缺乏理性———然而不幸的是,缺乏理性并不是反对爱情本身的理由。”阿兰·德波顿在《爱情笔记...

  • 22年后重映,我们看的是什么

    摘要:《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这部1995年出品、比我的年岁还大的影片,似乎永远都保持着它的青春活力———经典的台词、经典的场景、经典的形象……那么22年后,当这部从未离开过我们...

  • 青春电影在中国的前世今生

    摘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题记青春,这棵电影银幕上的常青树,它似乎是个永不过时的主题———任何人都拥有青春。即使是上个世纪,文化远不及现在的繁荣绚烂,青春电影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春电影在中国的前世今生

   期次:第920期   作者:●国际法学院2016级 尤梦羽   查看:24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题记青春,这棵电影银幕上的常青树,它似乎是个永不过时的主题———任何人都拥有青春。即使是上个世纪,文化远不及现在的繁荣绚烂,青春电影也会在银幕上盛放,直至今天。
  上世纪50年代后,中国的青春题材电影的大量出现。今日我们再去回看这些电影,多会觉得粗糙简陋,但属于那个时代的气息却无比鲜活,甚至带着些侵略性,穿越屏幕朝我们袭来———叛逆、孤独、流浪、暴力、迷茫。这是属于当时电影人的精神印记。个人主义迅速觉醒,他们对于电影作为政治工具有着诸多不满,他们认为电影应该是表达自我的途径,是一种自我宣泄。当时的年轻人多处于一种迷茫、慌乱的氛围之下,导演也是如此。
  当我们回看当时的青春电影,贾樟柯的《小武》,《赖小子》,胡雪杨的《湮没的青春》等,会感受到属于导演的强烈的个人风格,以及属于那个时代的青春电影相同的气质,自我放纵和流浪。从当时的流行歌曲中也可以感受到这样的气质,比如崔健的《一无所有》和《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自我寻求和迷茫在其中展露无遗。
  但将目光拉回到我国最近五年的青春电影,我们会发现,仅是隔了几十年的时间,“青春电影”这个事物似乎被重新定义。受商业环境以及文化多元的冲击,青春电影的个人风格被弱化,导演愈加倾向于使电影迎合观众口味,引起共鸣。随着时间,青春电影从一个高调地向全世界发声的叛逆少年,变成了恋旧的中年人。
  《同桌的你》、《老男孩》、《我的少女时代》……每一部都在以各种怀旧的方式,把观众带回属于自己的青春。《致青春》里郑微的一曲《红日》、《夏洛特烦恼》中许巍的经典歌曲,校服、饭票、小霸王机,太多与“当年”有关的物象出现在电影里。
  从上世纪青春电影刚出现到现在,大多数少年的路变得越来越相似,我们的青春也愈加相同,这让青春电影的题材局限于校园中,“青春电影”很轻易就和“校园电影”画上等号。也有披着“校园”的壳子,以青春作为噱头但实与青春无甚关系的电影出现。如此看来,青春电影到了今天的确称得上泛滥成灾了。
  泛滥成灾导致最直接的后果,便是人们对“青春”一词的轻视,对“怀旧”的嗤之以鼻。太多的怀旧,往往会给观众带来审美上的油腻,也会渐渐变成无病呻吟。在文化更加自由开放的今天,青春电影更应在其“怀旧”的壳里找寻一些更深层的东西。像中国的第六代导演们一样,用电影去为中国的少年发声,剖析他们的青春中所遇见的迷茫和困惑,并将之展露与公众,而不要让其沦为一样只流于商业性的消费产品。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政法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354次访问,全刊已有934565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