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

报刊:《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让水长流让文明延续

    摘要:编者按:2018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六届“世界水日”,联合国确定2018年“世界水日”宣传主题是“借自然之力,护绿水青山”。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一届“中国水周”,宣传...

  • 与你相遇

    摘要:抱起书架上叠得整整齐齐的校报,这一沓淡灰色的纸张已经有些分量。曾经期期必买必看的杂志都已被电子刊物取代,但每周从端升楼或食堂拿一份校报这个习惯却一直没改。在这个纸媒日渐式微...

  • 寂寞相引——————《水形物语》影评

    摘要:略显冷寂的画面几乎摒绝了暖色的使用,古旧的黑白电视、没落无人的剧院、压抑的实验场,一并配合着四溅的鲜血和无止无休的暴雨。从事清洁工作的哑女、沦为政治角力筹码的怪物、恋上同性...

  • 图片新闻

    摘要:美丽法大摄影/王晓妹本图为校工会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举办的女教职工“我‘视界’中的法大”随手拍摄影比赛中优秀作品,请大家通过照片一起来欣赏法大女教职工的情思与才华。

  • 采访校友之体验

    摘要:01!!!!大一的时候,我加入了学校党委宣传部下设的学生社团,所在部门的日常工作简单而充实,以师兄师姐布置的一周一稿为选题写一篇短文,在宣传部老师的指导下校对新一期的校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水长流让文明延续

   期次:第949期   作者:■光明新闻传播学院17级 林诗荷   查看:37   

  编者按:2018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六届“世界水日”,联合国确定2018年“世界水日”宣传主题是“借自然之力,护绿水青山”。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一届“中国水周”,宣传主题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设节水型社会”。水是维系生命与健康的基本需求,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世界上有超过十亿的儿童、妇女及男人无法获取足量而且安全的水来维持他们的基本需求。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应该节约用水,携手并进保护水资源,做到“借自然之力,护青山绿水”,以达成“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目标。
  没有一个古老的文明不是在水的涵养中孕育而成。先是有了水的给养和哺育,才有了民族的繁衍与生息。作为农耕文明农业生产所需的最基本资源,水被赋予神的象形,人群从而有了对水神的乞灵、对水的崇拜。水源从在大地上奔腾至在精神文明里流淌,文明的不断构建,正始于人对自然的力量、对水的认知。
  联合国将2018年世界水日的主题定为“借自然之力,护绿水青山”,恰是对自然、对水的敬畏的回归。譬如当年华夏文明构建中循水之力,借水之利,才使得文学家袁中道在《游居柿录》中华北平原“引玉泉流水入清池,可数里,泛大楼船其中,宛似江南”的曼妙景象成为可能。
  但如今,面对愈发多的干涸的河床,祖先的水的神性的奔涌与当前对水资源的大肆破坏,中间的断节何时发生,地图上越来越多的河流成为段段虚线,仍是难以回答的问题。赤裸的数据告诉我们,整个地球总储水量中,只有6%为淡水,而淡水的27%存在于冰川中,72%为地下水,存留在大气和河、湖中的不足1%。这些赖以生存的资源在被70亿人摊分时,留给我们的,还剩多少?
  广泛地来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世界范围的蓄水层已经因为过度抽取或人为污染而几近耗竭,美国政府就预言2025年全球60%的陆地将会面临水资源短缺的严重问题。水资源短缺、水源污染带来的危害是直观可见的,生命消殒的可怕有目共睹。物质上水的消退,也使文化、精神的气息弱去。学者周小华就认为人的精神自信源于水,“缺水就缺乏了任何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干旱缺水的地方,!即使再美好的志向也会被水无情地毁灭。”
  正如当年古文明建设了庞大而复杂的水的体系,治理、重建清洁的水资源富余的天国,其道路和方法也是十分复杂的。仅仅在我国,全国700余条河流中,受到污染、水质达到四五类的河流就占46.5%;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严格的环保标准只是治理的开始,因地制宜更加大了难度。比如在缺乏地表水或地下水或开采利用困难的旱地区,还得先解决居民用水的燃眉之急,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铺设就先行于其他水利建设。水资源所关乎到的价格问题、就业问题等等也需要联动解决。世界范围内,以色列的治水工程就提供了可借鉴的先例。要“护绿水青山”,当务之急是更新老旧的水基础设施,用技术创新和严格的水务管控,形成完整的治水之道。
  今年的世界水日,我国发出了“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号召,从世界的水资源困境中突围,为应对当代人类共同的水危机作出积极的贡献。现代视野下,我们回顾长河两岸祖先祈水神的呢喃,看那些堆雪似的浪花同样向我们奔涌而来;同时又虔诚地面对当代社会水的困境问题,!去踏实地摸索构建“人水和谐”的节水型社会。我们的世界文明从水中而来,我们的目的是与“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历史长河共同延续下去。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政法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665次访问,全刊已有9337660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