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

报刊:《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围绕“六个协同”构建新时代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

   期次:第1125期   


编者按: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为集中展示学校五年来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办学成就,特开设专栏,鼓励全校师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乘势而上,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推进学校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构建“六个协同”新时代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多措并举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型的“四型”涉外法治人才。

一、探索构建“六个协同”培养体系

1、协同不同专业,打破学科专业藩篱。实施“涉外法学人才实验班”培养计划,设立“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涉外法治人才联合培养实验班”和“西班牙语特色人才培养实验班”,其中“涉外法治人才联合培养实验班”的学生需修读本分属政治学、经济学、哲学专业的“国际关系史”“国际经济学”“世界宗教概论”等课程,努力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推进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在法学专业增开法语、意大利语、日语等二外必修课,修读德语、俄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课程的法科学生可获得辅修证书、学位证书,有效夯实法学专业学生涉外法律学习的语言基础。

2、协同育人阶段,推行一体贯通培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设立“六年制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对涉外型法治人才实行基础学习、应用学习两阶段本科硕士贯通式培养。拓宽本硕博贯通培养路径,具有推免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可攻读硕士研究生,部分可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在读硕士可申请硕博连读;优秀的德语、英语和翻译专业本科生,可免试攻读比较法学硕士,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3、协同课堂内外,耦合显性隐性教育。升级涉外法学课程体系,建成包括国际法学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外国法学课程、比较法学课程、案例课程、实务课程、研讨课程等七大核心模块的涉外法学课程体系,每年开课约 240门。优化以涉外法治学科竞赛为中心的第二课堂,组织承办多项国际法赛事,鼓励学生参与“杰塞普”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等重要国际赛事,共获国际赛事冠军76项,使第二课堂构成了第一课堂的必要补充,实现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

4、协同国内高校,共享教育教学资源。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签订《涉外法治人才本硕贯通培养合作协议》,联合设置“法学+英语联合学士学位项目”,打造“共和国法官检察官摇篮”和“共和国外交官摇篮”联合育人模式,培养“外语法学双精通”的高端涉外法治人才。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联合发起“涉外法治人才教育联盟”,携手推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接收来自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交换生1000多名,共享优质涉外法治教育资源。

5、协同中外机构,引入优质外部资源。学校与55个国家和地区的288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与欧盟合作共建的中欧法学院,是教育部唯一批准的法学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比较法学研究院是整合原比较法研究所、中德法学院和中美法学院的国内唯一在教育部备案的招收比较法学学科硕博的专门教学科研机构。经教育部批准与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法学院联合举办法学双硕士项目,实现中美合作办学的重大突破。与24个国家的39所大学签约开展41个海外攻读博士或联合培养项目。开设“国际学期”课程,每年邀请百余名外国专家来校授课。

6、协同高校社会,打通体制机制壁垒。拓宽实务实践渠道,与国际组织和境外机构合作,设立实习实践基地。打造国际高端研习计划,每年选派学生到联合国总部、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等国际组织、涉外政府部门、跨国企业等单位实习实践。促进法学理论和法治实践有机结合,联合政府部门、企业、律所等单位发起成立全国首家“涉外法治高端人才培养联盟”,聘请涉外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和实务导师,全面加强学界和实务界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合作。

二、深度挖掘“六个协同”培养体系创新点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推进协同育人创新。“六个协同”新时代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一改“楚河汉界”为交叉融合,一改学段割裂为统筹谋划,一改孤军奋战为团体作战,克服了以往法学教育重形式轻实效、重专业轻思政的弊端,涉外法治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并重,有效避免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呈现“两张皮”,有效避免了课程思政建设沦为“贴瓷砖工程”,达到了既传授涉外法治知识又注重价值引领的课程思政效果。

2、以共有、共进、共享为原则推进育人机制创新。中欧法学院的一家机构、多个合作伙伴的运行机制,确保持续引进外方优质教育资源并保持教学计划的稳定执行。来自德国汉堡大学等16所世界一流高校和28家国际知名律师事务所、研究机构的800余名一流欧洲专家参与教学,把欧盟法的优质前沿教育资源带入了课堂。比较法学研究院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系统谋划、协同推进,创新构建了强有力的涉外法治科学研究与高水平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互动共进的机制。“涉外法治人才教育联盟”“涉外法治高端人才培养联盟”实现了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优质法学教育资源的共享。

3、以辅修学位、联合学位、第二学位为法宝推进育人制度创新。“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的学生除可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外,还可获得法语文学辅修学士学位。“涉外法治人才联合培养实验班”的学生除可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外,还可获得北京外国语大学签章的英语文学辅修学士学位。中欧法学院双硕士学位项目的学生可获我校授予的法学硕士学位和德国汉堡大学授予的“欧洲-国际法学硕士学位”。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合作项目的学生可获我校国际法学硕士和美方法学硕士两个学位。中德法学院硕士生可获得我校和德方大学两个法学硕士学位。

三、着力提高“六个协同”培养体系育人成效

1、协同培养体系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中德法学院已选派261人赴德国合作大学交流学习并攻读硕士学位,其中82人取得德国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后,继续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不少现已成为我国从事德国法教学研究、法律服务的中坚力量。中欧法学院共为国家培养了1500多名通晓中国法和欧盟法的高端人才。“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学生毕业出国深造率达40%以上。国际法学院、比较法学院、中欧法学院三大培养机构近10年培养涉外法治人才5000余人。

2、协同培养体系使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储备初具规模。近五年共选派116人次赴联合国纽约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荷兰海牙国际刑事法院、亚非法律协商组织等国际组织实习,其中,国家公派资助人数占72%,始终保持国内高校前3名,对于我国未来更加有效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的制定将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此外,我校校友在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正当权益的第一线,提高了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3、协同培养体系已成为国家相关顶层设计的内核。主导研制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办公室《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两个文件的制定。学校探索实践的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体系得到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办公室和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已经成为上述文件的核心内容。

4、协同培养体系在全国法学院校中起到了示范引领效应。相关教学成果获得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等多项奖励。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体系得到了国内外教育界同行的广泛认可。(来源:组织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政法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490次访问,全刊已有896108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