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

报刊:《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愿谷安梁老师一路走好

    摘要:谷安梁,男,1931年7月22日出生于辽宁省抚顺县章党镇,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2018年3月9日晨凌晨4点32分因病去世,享年87岁。3月11日上午,遗体告别仪式在火箭...

  • 客家清明时

    摘要:倘若清明可成一本小书,那么,我愿以我的故乡———南方给它作序。我不知道又一年清明的雨点,是否会准时落在南方小城的艾草上。此时的家乡,所有的生物都怀着沉甸甸的念想,意在清明勃...

  • 图片新闻

    摘要: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图/摄影工作室

  • 绽放青春 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摘要:编者按:《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采访实录,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绽放青春 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期次:第951期   作者:■法学院 王斌通   查看:19   


  编者按:《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采访实录,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这本书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也是国际社会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珍贵历史资料。法大师生在学习和工作之余认真阅读,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历程中领悟他的思想历程,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畅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青春故事的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这句话既是习总书记在与青年时期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搏斗之后的切身感受,也是他饱经历练,成长为时代潮流之领航人的同时,对广大青年人的谆谆教诲。《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独到的视角、丰富的内容,全景式地展现了人民领袖的青春岁月和奋斗历程。今天,反复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回首和审视个人的学习、生活,更能加深我们对“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这句肺腑之言的认同和共鸣。
  一、在艰难险阻中锤炼意志,树立起“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插队生活,正如与习近平同住一孔窑洞的知青王燕生所言,主要是在黄土高原贫瘠土地上的“体力上和生活上的苦”,而对于家庭受到冲击的习近平而言,还有远超别人想象的“精神上的痛苦和压抑”。在这样的情况下,年仅17岁的习近平既没有选择消极低沉,也没有被动接受巨大心理压力带来的煎熬,而是自觉贴近黄土地和热情接纳他的农民们,下定决心,立志改造梁家河的面貌,为人民群众做实事。
  一天天忍受夏日里跳蚤的袭扰,逐渐习惯粗粝的杂粮和难以下咽的酸菜,学习种地,多挣工分,主动融入人民群众中,把“实事求是、吃苦耐劳”深深嵌入精神世界,不到3年时间,习近平“勇过四关”,从迷茫的中学生完全锻炼成名副其实的“黄土地的儿子”,成为饱尝酸甜苦辣、胸怀民众安乐、立志“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有为青年,这一种涅槃蜕变显示出习近平立足实际、积极上进的人生选择。
  于是,在认真考察先进经验并探索实践之后,习近平带领村民建造的陕西的第一口沼气池诞生了。沼气池一举解决了村里的做饭、照明以及肥料问题,深得群众拥护。随后,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打井等新事物相继办起,极大地便利了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对群众穿衣吃饭和基础设施的重视,进一步培养了青年习近平“为群众做实事”的热忱,也以自己的真诚和坚韧打动了思想保守的村民们,促使他们转变观念,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带动更多人发挥智慧和力量,为改善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努力奔波。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梁家河村由原来青黄不接时全村人被迫出去乞讨的贫困村,在习近平的带领下脱胎换骨,展现出生机盎然的新面貌。可以说,正是在艰难险阻中不断锤炼意志,习近平紧抓青春时光,团结群众,不辞辛劳,能干肯干,在为群众谋福祉的过程中成功实现了精神升华。
  二、从不放弃读书和思考,培养出“永不自满”的求知习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和思考,就不会有今天的深邃理论;没有时时刻刻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今天行之有效、高屋建瓴的制度设计。习近平的执政理念和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就是在漫长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也离不开习近平在青年时代就已养成的博览群书、学思结合等良好习惯的给养与支持。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北京的知青说,“陕北很苦,延安更苦,延川极苦,梁家河最苦。”而即使是在穿不暖、吃不饱、饥困交迫的“苦境”中,青年习近平都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在下乡之初,习近平的行李就有一箱书籍。据同住的知青戴明回忆,习近平不但喜欢读书,而且遇到喜欢的书,就要坚持看完,书中的不解之处还要仔细琢磨透彻。忍饥挨饿也不动摇阅读、思考,上山放羊之际不忘背诵字典,在同龄人都出去玩耍之际保持定力踏实向学,这不仅培养出对待新知的定力,更加深了习近平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上进心。
  难能可贵的是,习近平的阅读视野极为广阔,目光遍布古今中外。特别是青年习近平对中国古代优秀著作的接触和学习,使他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古老的东方大地曾经辉煌的过往和繁荣的文化,了解到文明演进带来的历史巨变与国势盛衰。诚如同住的知青雷平生说,“习近平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建立在他对祖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之上的”。
  读书使人明智。习近平的“书瘾”促使他珍惜时间汲取知识,在劳动之余给头脑带来精神盛宴,更促使他以永不自满的态度对待人民群众和知识成果。直至今日,习近平经常在国内外的不同场合中讲自己的读书故事,每每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让听者信服不已。今日习近平每次调研乡村,和群众交流和蔼亲和,妙语连珠,也与平时辛勤坚持的阅读习惯有关。
  三、脚踏实地,坚定“立志办大事”和奋勇作为的决心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习近平曾说“要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良好性格的塑造、远大志向的确立、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与青年时代息息相关。
  习近平担任村书记之后,勇于担当,不仅脚踏实地处理梁家河的事务,而且志向远大,常以为人民群众“办大事”为己任。在大兴运动的时代,作为一个青年人,习近平理智有为,不搞形式主义,以多打粮食为出发点,带领群众打坝、修梯田。从选址规划、劝说群众、统一思想、鼓舞干劲、组织力量到具体分工等工作,无不认真对待,而且“不忌生”,耐心细致,踏实务实,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造福群众,实现粮食产量增加的目标。正如当时的包村干部刘明升所言,作为书记的青年习近平,是“整个村子的带头人”“很有个性”“绝不软弱”,具有极好的群众基础。而包括打坝、修梯田在内的一系列举措证明,习近平的领导能力与坚强性格从担任支书开始就已经崭露头角了。
  因为脚踏实地,习近平深刻意识到“奋斗”之于人生的意义;也因为一切都从实际出发,习近平坚定了“以人民为本”的方向和“立志办大事”的决心。知青七年,习近平读懂了“农村”这本大书,懂得了“实际”的重要性,懂得了“人民”二字的分量。群众的热情、朴素、善良、包容使习近平受益颇多,而群众生活的困苦、贫穷也让习近平感触极深。当习近平因考入清华大学不得不离开梁家河时,他立下志向和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此后,从黄土高原上成长起来的习近平,先后在清华大学、军委机关、正定县、福建省、浙江省、上海市、党中央等工作单位奋发有为,任凭岗位变换,“人民”始终是习近平内心的牵挂。这就不难理解,直至今日,带领全国人民脱贫致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习近平所念兹在兹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为什么能引发共鸣、鼓舞人心。
  如何度过青春时光?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生涯无疑闪耀着榜样的光辉。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最富有蓬勃朝气的青年群体,我们应该用心领会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带来的思想震撼,感悟习近平兼善天下的家国情怀,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人民本位”的执着信念,勇于担当的青春姿态,攻坚克难的开拓精神,永不自满的学习态度,锐意创新的精神风貌。紧抓机遇,积极拼搏,稳健前行,绽放青春,与人民群众同频共振,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做新时代有理想、有担当、有道德、有作为的奋斗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政法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727次访问,全刊已有9337636次访问